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跨越大江大海——水下隧道,别有洞天
http://www.CRNTT.com   2024-11-09 16:36:39


   
  肖明清身边的人一直叫他“大师”,起初我以为只是同事间的戏称。但后来才明白“大师”是国家授予的称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从1992年参加工作起,肖明清就一直深耕于水下隧道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已经设计完成水下隧道超过80座。
  
  此前,我们对于隧道的印象更多是山体隧道。跨越大江,修建桥梁似乎是第一选择。“过去一说过江过河,第一反应确实是修桥,修建水下隧道确实不在考虑范围。现如今,情况已经反过来,优先考虑水下隧道。”肖明清说。
  
  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变,首先是对水面通航的影响;其次就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性价比。
  
  以长江为例,如果想修建一条四车道或者六车道的过江通道,那么水下隧道在减少对江面通航影响、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就有着很大的优势,是第一选择。但如果是公路、铁路合用的过江通道,那跨江大桥则是更合适。“因为受隧道直径限制,如果修建公铁两用隧道可能需要打多条隧道,两相比较,公铁两用通道上桥梁更有优势。”肖明清表示。
  
  此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在修建过江通道时,无论是桥梁还是隧道,都涉及对岸边居民的影响。如果是修建桥梁,需要考虑引桥的征地和拆迁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运营期振动和噪声的影响。“对比修建桥梁,修隧道影响会小很多,在岸边打一个竖井,然后将盾构机安装上,就可以开始施工,建成后的交通噪声和振动也很小。”肖明清解释着隧道的优势。
  
  盾构隧道是主流
  
  10月31日,中国自主研制、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将应用于目前全国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
  
  水下盾构隧道是水下隧道修建技术的一种,也是现在常用的技术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沉管法、钻爆法、围堰明挖法等技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