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之源在于监管部门
前面我们分析了“泡沫论”的两个证据都不成立。甚至说,在零利率水平下,市盈率可以无限大。难道我是想说,当下股市无泡沫吗?
非也。
现在我们来看“泡沫论”方的第三个论据,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高估了。
这是个事实。最明显的是同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H股,香港那边的股价个个都比内地便宜,最夸张的是洛阳玻璃,5月21日上交所的收盘价是10.32元,而港交所的最新价则为0.87港元,差别竟超过10倍。
用利率显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香港各家商业银行有权自己确定利率,但各家利率大同小异。以汇丰银行为例,该行对1000元以上一年期的港币存款利息为3.05%,与大陆最近的存款利率水平几乎一样。香港近来的物价上涨速度较大陆稍低,大约在2%上下。
这样算来,香港的利息水平虽不至于“负利率”,但是跟内地的差别也不是非常大。
那为什么港股远比内地股票便宜呢?
秘密在于,香港股票市场的制度设计比较好。不论是监管指导思想、监管的具体方式方法,还是与股票相关的司法制度、交易所以及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职能与责任,甚至股票发行的方式方法,香港,当然还有美国,都有很多值得我们这个后来者学习的地方。
香港的股票较内地便宜,最直观的一个原因是香港的股票供应比较充沛。
香港弹丸之地,人口690万,大致仅为上海人口的一半;预计香港2007年的GDP大约为2万亿元,而内地今年的GDP估计将超过23万亿元;但是,香港股市总市值却近15万亿元(依5月21日恒生指数近21000点计算),几乎是其GDP的10倍;内地股票市场则刚超过17万亿元,还不及GDP的75%。
列举这些数据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香港股票市场对股票的供应相对充沛,而内地市场对股票的供应明显偏紧。
供应充沛了,投资人就可以比较从容地挑挑选选,优中择优,“货比三家”,选性价比相对较好的公司投资,于是形成股票价格错落有致,整体价格水平不高;而在内地,一方面“负利率”等于事实上把老百姓往股票市场上赶,一方面股票供应跟不上,老百姓杀到股票市场里首先做的事情叫“抢筹码”,管它是好是歹,先买下再说。于是,出现垃圾股与蓝筹股齐涨、三线股与一线股共飞的壮观场面。
于是要劳烦当局出面专门下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防止不顾一切,盲目投资的非理性行为”。
从道理上讲,市盈率水平高的市场意味着更高的IPO价格,当然对拟上市公司更具吸引力。但是,我们注意到,不少优质的内地公司都选海外交易所上市。
这里的原因当然比较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出在管理方的思路上。从以前强调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服务,到今天仍人为地设置各种门槛,跟上大学一般搞“严进宽出”。以君子之心猜度,为IPO设置高门槛是想当投资人的监护者:投资人不懂事,受骗了怎么办?以小人之心猜度,无非是人为地制造稀缺、设置寻租空间。王小石案可以为此做注脚。
一个创业板喊了N年了,到现在都推不出来。企业债也是这样。建立多层次的投资市场喊了不少,但是实质性进展不是很大。
其实,投资人需要的不是监护人,而是更多的投资机会以及合适的司法保护。
在一个好的制度下,有谁胆敢欺骗投资人,不论是中介机构还是上市公司,轻则罚个倾家荡产,重则受牢狱之灾。最终也许无法根绝欺骗现象,但是一定不比我们现在的股票欺诈来得多。
在今日之中国,如果你偷别人一万元,你可能会面临数年的牢狱之灾;可是,如果你从股票市场上通过欺诈“偷”投资人一亿元,你可能都会啥事都没有。看看最近宣布的南方证券案,想想前几年的亿安科技、庄家吕梁。这些案子哪个不是以亿计,惩罚呢?我们这个市场摆明瞭写着六个字:钱多、人傻、速来。
除了上市公司之外,对交易行为的监管也明显不如美国那边有力。最近美国出来了两个与华人有关的证券监管的案子,都反映了他们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和反应速度。而我们这边,老鼠仓喊了那么多年,才终于抓住了一个唐建,据说还是由于家庭原因而导致身边人“大义灭亲”最终东窗事发的。监管又不是造原子弹,美国那边能做到的我们这边都有条件能做到。问题无非出在,愿不愿意做,愿意花多大代价做。
几年前,吴敬琏说中国的股票市场连“赌场都不如”,我不认为这个论断在过去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向好的变化。
在一个“连赌场都不如”的市场里,既然只有通过做多才能赚钱,既然老百姓的钱成群结队地从银行往其中涌,其上涨是必然的,最终必然会导致泡沫。
但是,这个泡沫的原因不在那些被有关部门认为需要教育的投资人,而在教育者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