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一鸣(中评社 段晓鲁摄) |
现在土地房屋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限制香港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土地供应紧张,楼价不断上涨,市民居住环境差,开个店、租个写字楼,租金愈来愈贵,而打工仔们很大的一部分收入都拿来供楼和付租金,于是就成为了一个制约香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制约普通市民改善生活质量的最重要问题,中央领导人早前也公开表示,希望香港的住房问题能开始解决。房屋和土地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非常复杂。梁振英任内高举土地大旗努力觅地,林郑月娥上任以后就搞了一场土地大辩论。但事实上,地就摆在那儿,郊野公园土地、荒废农地、棕地,以及旧工厂大厦等等,但林郑选择“明日大屿”填海造地,并不是说填海不行,而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当前解决香港住房问题存在的主要制约性障碍有哪些?
郭一鸣:目前制约香港住房问题解决的制约性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法律障碍。关于4.4万多公顷、占全港土地面积约四成的郊野公园问题,社会上已经有很多讨论。因为有1976年生效的《郊野公园条例》,这些土地要变更必须通过立法会修例,回归后很多问题都卡在立法会,但今天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要突破法律障碍的难度并不大。划出小部分郊野公园边陲土地加以规划兴建公营房屋,改善基层市民居住条件,不会对现有郊野公园布局和功能造成很多影响,我相信现在的立法会应该不会反对。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想在郊野公园的土地上建房子,以及建多少房子。此外,香港还有大量荒废的农地,以及大量棕地和限制建设的丁屋用地,当然,很多土地不在政府手上,不容易处理,但不等于不能处理。
第二,制度性障碍。目前香港存在的一些制度性限制是阻碍土地供应和建楼速度的一个因素。据媒体报道,从生地到熟地再到建楼最长要达到14年,这个过程比过去港英年代要长很多。有一些楼宇项目要进行旧区改造或申请改变用途等,需时7-8年,比回归前长大约一倍,不知道是何原因。曾经听做房地产朋友说,对比在香港和内地做房地产经验,感觉在申请办理程序方面,香港明显要繁琐很多。事实上,林郑7月15日在立法会上也谈到了要加快高层督导,决不允许“政出多门”,同时要简化发展流程,以及检视提升市区重建的方法。
第三,香港政府官僚文化的障碍。政府的办事文化就是尽量避免做错事,在现在体制下,不作为或慢作为,只要不出错、不违反程序就不会被追究。因此部分公务员形成少做少错、慢做不错的文化。这种文化导致香港今时今日不少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处理,愈积愈多,例如土地供应房屋建设问题,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私楼面积愈建愈小,特区政府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改革,透过机制改变不作为文化。
香港不存在没有土地问题,从宏观比较来看,深圳特区建设40年差不多开发了将近九成的土地,而香港开埠一百多年历史却还有近八成土地没有开发。从好的方面来说,香港土地开发更加有节制,从不好的方面来说,这是过于保守的表现。特首日前说已经找到了香港未来30年建房所需要的土地,但未见公布详细资料,即便土地有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也摆在这里,要如何把这些土地变成房屋?必须让民众看到希望,比如可以让轮候公屋的市民缩短一点时间,让收入偏低的年轻人有上楼的机会。不管是等一年、三年还是五年,至少政府要提出一个让大家看得到希望的愿景。如果今年10月特首施政报告还无法就解决房屋问题拿出一个有突破性的方案,肯定会令广大市民失望,也会令中央失望,总之两边都无法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