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社评:台“黄仁勋热”背后的餐桌与菜单之问
http://www.CRNTT.com   2024-06-13 00:05:16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尴尬事实”,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那句“惊人之语”再合适不过: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在菜单上。仔细观察黄仁勋此行,其中两个最令台湾舆论轰动、最让岛内网民兴奋的片段,恰恰是“一张餐桌”和“一张菜单”。前者是黄仁勋在平民餐厅参加台湾科技界大佬餐叙的一幕,后者是黄仁勋在台大演讲时播放的,以台湾岛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台湾各大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一幕。

  毫无疑问,黄仁勋代表的是AI时代先进科技生产力,但在当前国际格局下,这只是美西方封闭“小院”内的生产力,本质上属于由美国垄断尖端技术、独尊市场秩序、不容他人赶超的生产力。因此,这种生产力,在技术属性上确实是“进步”的,但在政治和历史属性上却是“落后”的。如此一来,在这种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之下,台湾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乃至人才,或许每一方、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餐桌”上的饕客,却不知不觉变成“菜单”上被享用美味。

  蔡英文曾奢言“台湾不做棋子,要做棋手”,但事实上过去八年来,台湾越来越像布林肯口中的“菜单”,将民脂民膏一道又一道送上美国人的餐桌。黄仁勋在离台前夕对媒体坦承,英伟达有意在台湾扩大投资,但担忧缺电问题,新任台“经济部长”郭智辉则打包票回应说台湾电力充足,外界不必担心,潜台词恐怕是:“如遇电力紧张,轮番对台湾居民用户限电、停电就好,外资不必担心”,这不就是“量台湾之物力,结外人之欢心”的思维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