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答了如何与“非蓝”交往的问题。
在两岸特殊状态与台湾政治体制影响下,岛内出现蓝、绿、白等政党派别以及统“独”政治主张,再加上政治利益或理念的结盟,形成了所谓“非蓝”或“非绿”的政治光谱,也就衍生出大陆与台湾各党派、各光谱交往的前提与原则的问题。目前,红蓝之间有“九二共识”互信基础,得以展开常态化交往,但红绿、红白之间并不存在制度化交往机制。以台湾2024选举结果为例,民进党以外的“非绿”固然获得六成民意支持,但国民党以外的“非蓝”也具有近七成民意基础。因而有人认为,不认同“九二共识”的“非蓝”也是台湾社会“大多数”,进而对岛内民意和政局产生不客观、不准确的判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指导下,只要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认同以中华文化为主体,“非绿”固然是大陆交往、团结的对象,“非蓝”中除了极少数数典忘祖的“台独”分裂分子,即便对大陆存在误解和疑惧、或者尚不接受大陆方面的两岸关系主张,同样应该鼓励他们参与两岸交流合作,引导他们客观看待大陆发展成就、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前途,化解偏见与疑虑。原本亲绿的台湾青年网红锺明轩,通过亲身体验大陆现代化风貌与民众对台湾同胞的浓浓亲情,对两岸关系的思想认识发生积极转变,并不惧“台独”民粹压力,表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喜爱中国文化,在岛内青年群体中引发广泛反响,便是成功案例。
第四,回答了如何支持、团结、争取岛内民众的问题。
基于上文相关定义,现阶段台湾社会可划为五个成分:(一)爱国统一力量,包括拥护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直辖的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的人士,以及支持和期待两岸最终实现统一、但具体统一模式和制度安排需要两岸双方共同商讨和认可的人士;(二)爱国反“独”力量,包括支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人是中国人、对和平统一持开放积极态度、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与“台独”势力斗争的人士;(三)中华认同力量,包括认同台湾人属于中华民族、信奉中华文化、“中华民国是中国”,不认同“台独”与“抗中”行径,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与交流合作,但对两岸政治谈判、统一模式存在疑虑的人士;(四)“台独”认同力量,包括认为两岸关系属于“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对中国历史和两岸关系存在明显误解、曲解,对大陆、两岸交流和国家统一存在浓厚疑惧、抵触心理的群体;(五)顽固“台独”分子,包括谋求“台独”分裂的政客和舆论意见领袖、“台独”狂热支持者等。要坚定支持爱国统一力量,广泛团结爱国反“独”力量,努力争取中华认同力量,积极转化“台独”认同力量,坚决打击顽固“台独”分子。总体上看,前三个成分(民意力量)都是大陆方面尊重、关爱、造福的对象,也是两岸交流交往交融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第五,回答了如何防范和化解“台独”风险的问题。
针对“台独”势力,无论在统一前还是统一后,应通过三个层次予以规制:首先是“法律规制”,即针对顽固“台独”分裂犯罪分子予以制裁、惩戒、刑罚,这是依法正义之举,如2021年以来大陆方面先后对吴钊燮等10名“台独”顽固分子依法终身追责,并对台湾民主基金会等4个机构、宣德能源等4家企业作为关联机构及金主进行惩戒,2022年以涉嫌分裂国家罪逮捕“台湾民族党”副主席杨智渊,2023年解除对台企“天亮医疗”制裁措施,今年又对5位抹黑诋毁大陆、煽动两岸对立的名嘴予以惩戒,近年来涉台制裁措施依法依规、收放自如,彰显法律权威和效度,近期国台办发言人透露将出台法律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行为,而赖清德5·20演讲后,解放军东部战区的军事演习也首次以“惩戒”定性,这些都标志着大陆将依法推进惩“独”法制化;其次是“政治规制”,即动员岛内同胞通过政治体制、社会舆论、群众路线对“台独”势力、“台独”思想、“台独”行径展开有理有力有节的政治斗争,同时大陆对台单位及相关组织团体也制定政策措施,组织动员两岸民众揭批、抵制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再次是“文化规制”,通过教育引导纠正“台独”错误思想,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归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包括编写正确教材、加强校园教育和舆论宣传、引入宣誓制度、举办集体培训和交流活动等形式。
第六,回答了解决台湾问题是否有时间压力的问题。
长期以来,大陆内部对解决台湾问题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系存有争论,并出现“统一时间表”的议论,近年来被“台独”和外部势力利用并炒作所谓“武统时间表”,变为“以武拒统”和外部势力介入中国内政的藉口。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两岸统一要服从于、有利于民族复兴⑤。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已经形成75年,但两岸骨肉隔绝悲剧可以追溯到1896年乙未割台,因而解决台湾问题,绝非只是政权的问题,也不单是治理的问题,本质是认同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与中华文明繁衍传承的维度来看,台湾当局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两岸特殊状态只是千年历史的一瞬,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早已在台湾社会扎根并创造出与时俱进的特有形态。解决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如何体现“多元一体”的大历史观,尊重台湾地区的“多元”、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陆对和平统一具有足够耐心,循序渐进推动融合发展,有一线希望就会付出百倍努力,但是,一旦“台独”势力突破红线、犯下历史罪行,大陆必将执行全民族意志、依法采取非和平必要措施制裁惩戒,国家统一的时间点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来,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台湾问题“彻底解决”,统一后仍要深化两岸融合、完善涉台治理、遏阻外部干预,确保长治久安。
第七,回答了如何实现心灵契合的方法论和路线图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心灵契合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论述的原创概念,散发着民族情感、人文情怀、领袖胸怀的思想光芒,引起两岸舆论强烈反响,获得两岸同胞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指导我们建构了增进认同的阶梯:文化认同是根本、民族认同是基础、政治认同是结果。因此,在和平统一的道路上,两岸首先要通过交流交往交融,基于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巩固共同的中华文化认同,再以中华文化作为最大公约数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升华为维护国家统一、追求民族复兴的政治认知,形成两岸同胞心灵高度契合。换言之,即便国家完全统一因顽固“台独”势力作乱而进程加快甚至提前到来,统一后还是要尊重规律、尊重现实,持续巩固文化、民族、政治的认同阶梯,不断铸牢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思考当前两岸关系机遇与风险
从短期看,在赖清德5·20就职、开始四年任期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框架下的重要涉台论述,对两岸关系、对台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针对赖清德当局“台独”躁动,必须团结岛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揭批抵制、拨乱反正。选后,岛内舆论对赖清德两岸论述传出不少建议,包括调整“逢中必反”、认同“两岸同源”等,其中一些声音甚至来自绿营内部⑥,体现了台湾主流民意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期待。然而,赖清德5·20演讲严重违背“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台湾主流民意,引发岛内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极度失望。特别是其炮制和渲染旨在勾连外部势力的所谓“民主和平共同体”概念,事实上是在蓄意建构对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分裂主义论述。对此,一方面要广泛团结岛内爱国统一力量、爱国反“独”力量和中华认同力量,共同揭批和抵制分裂逆流,规训那些“台独”认同力量看清现实、认清结局、放弃幻想、改弦更张,最大化孤立“台独”顽固分子;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双少数执政”的民进党和赖清德无力颠覆“中华民国宪政体制”,除非有外部反华势力的明确指示,尚无能力搞“法理台独”,因而要支持团结岛内反“独”政党团体展开灵活有效的斗争,如在立法机构内纠正和阻挡涉“独”反中法案等,凝聚拨乱反正的强大合力。
第二,“两岸一家人”认同是大陆与岛内各党派、各阶层人士交往的最大同心圆。蓝营长期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维护两岸关系大局的重要力量,要引导和敦促国民党中央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共互信基础与沟通机制,加强与国民党执政县市、基层村里、新世代蓝营政治人物、舆论意见领袖的交流合作,提升蓝营对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增强蓝营从“中华民国认同”向“中华民族认同”深化的动力;民众党虽然对“九二共识”存在偏颇认知,不愿触碰两岸关系性质问题,但公开表示没有“台独”党纲、认同两岸同文同种,柯文哲在回应北京“习马会”时重申“对话比对抗好、交流比断流好、一家亲比一家仇好”,再次确认了对“两岸一家亲”的认知,要通过创新话语论述与“白色力量”寻求交集。只要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陆都愿意和岛内各界多交往、多接触,增进互信、化解矛盾。
第三,“文化台独”是对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威胁,需将其严重性提升至与“法理台独”同等地位。在主客观各种因素限制之下,民进党短期内推动“法理台独”可能性有限,但赖清德作为“务实台独工作者”,在5·20演讲中明目张胆兜售“台独”史观,明确否认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必将大肆利用民进党手中残存的行政权力在岛内推动“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因此,应对“文化台独”威胁,一要靠岛内斗争,支持反“独”政治力量运用舆论权和立法权制衡、阻止“文化台独”推进;二要靠两岸交流,鼓励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学习、生活、兴业,团结具有中华民族情结和气节的岛内教育界人士;三要研究更精准有效打击“文化台独”的方式方法,包括对岛内文化教育领域涉“独”媒体集团、教育机构、幕后资本的制裁惩戒,打断文教领域“台独”利益链,汲取近年来香港“由乱到治”过程中在境外复杂环境下清理、整顿“港独”的成功经验,探索和筹备统一后涉台意识形态治理体系。
第四,充分利用“闽台亲上亲”得天独厚优势与资源,以“厦金(福马)共同体”建设提升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应从思想、理论高度加以审视,而非简单的政策或产业层次。因此,要紧紧团结金马相亲、走出2·14事件阴影、排除“台独”和外部势力的干扰,让厦金、福马同城化不再只是单方面政策推动,而是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两岸融合,闽台先行;闽台融合,治理先行”的意识,力争在5年时间内,让厦金、福马同城化在基建、经贸、文教、公共服务领域拿出一批过得硬、有口碑、示范性强的成绩,真正造福闽台基层百姓,并让越来越多岛内同胞心向往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台海形势进入更加复杂严峻的时期,要从更高的战略格局、更广的战略视角、更超前的战略部署,谋划对台工作和国家统一事业。为此,要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为打“独”促统破题,为统一后涉台治理开题。
注释:
①《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人民日报》,2024年4月11日,01版。
②《中评智库:张荣恭谈灾难 以台试战逼摊牌》,中国评论新闻网,2024年1月8日。
③何星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4期,第3页。
④邵宗海,《中国大陆方面探讨有关中华民国定位问题之初探》,《远景基金会季刊》,12卷3期,第1-43页。
⑤郭伟峰,《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8年,第28-30页。
⑥张全庆,《丁渝洲暖寿宴变“隐藏版国安会议” 李文忠带2位赖办年轻幕僚参加》,台湾“信传媒”,2024年3月25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7月号,总第319期,P1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