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施政报告现场(中评社 张心怡摄) |
去年10月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本届政府房屋政策有四个元素,包括确立政府在提供房屋方面的角色、为市民建立置业阶梯、聚焦供应和善用现有房屋资源,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今年6月我公布房屋新政策的六项措施,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订资助出售房屋的定价机制,令售价与私人房屋市价脱钩,而改以申请人的负担能力为基础,幷将九幅原本是私营房屋的用地改拨作公营房屋发展。这些政策措施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为进一步展示政府解决市民住屋问题的决心,我在今日发表的《施政报告》中表明:
我们会持之以恒地开拓土地,不会因经济的短期波动,或物业价格的升跌,而动摇政府觅地造地、建立土地储备的决心;政府有责任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适切居所,我会在任内增加公营房屋的比例,调拨更多土地作公营房屋发展。运输及房屋局会在更新下一个《长远房屋策略》的十年供应目标时反映这个政策考虑;以及我们会把政府开拓的新增土地,以房屋单位计算,七成用于兴建公营房屋。
修订资助出售房屋的定价,预期会吸引大量申请。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已因应新定价政策而重新接受2018年居屋的申请,而计划恒常化后的首个“绿置居”项目和由市区重建局(市建局)提供的“首置”先导项目,亦会陆续开售。这三个项目将提供总共7 426个单位。
我们针对这三批资助出售房屋进行了测试,经调整定价后,加上买家可取得高达90%甚或更高的按揭成数,这些单位都是目标家庭“买得起”、“供得起”的,每月的供款占家庭总入息一般不会超过40%。既然政府已重建置业阶梯,幷重定资助出售房屋定价,我们现在急需处理的问题是“地从何来”。
去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肩负起与民共议,尝试凝聚社会最大共识的任务,各成员全情投入,任劳任怨,实在令人敬佩。半个月前,“专责小组”应我的要求,和我分享了他们的初步主要观察。当大家聚焦小组就个别土地供应选项的观察,吸引我注意力的是小组认为社会普遍认同土地供应是“刻不容缓”、要“未雨绸缪”和须“多管齐下”这三句话。
我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符合这政策目标的几项土地供应计划,分别是明日大屿、发展棕地、土地共享和活化工厦,至于各个选项的进一步分析,我会详细考虑“专责小组”今年年底提交的全面建议报告。
大屿山是香港最大的岛屿,香港国际机场坐落于此,是我们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门。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香港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交通将更为便捷,大屿山会成为通往世界和连接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双门户”。
政府提出发展大屿山的愿景,涵盖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灵洲附近合共约1 700公顷的人工岛、大屿山北岸和屯门沿海地带,包括重新规划后的内河码头区和龙鼓滩等多个发展区;幷配以一套全新的运输基建网络贯通各区,为香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市民安居乐业燃点希望。我们会以增加土地供应、运输基建先行、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环境实力及增加休闲设施这五项政策方针,幷作出投资,实现这个跨越未来二、三十年、可提供26至40万住屋单位,供70至110万人口居住,其中七成为公营房屋,和34万个就业职位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