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蓝、绿、红、青”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预期
http://www.CRNTT.com   2018-09-03 00:16:15


  中评社╱题:“蓝、绿、红、青”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预期 作者:张峻豪(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作者指出,事实上,目前不论是大陆方面持续深化的“惠台政策”,或者民进党政府对两岸政策都必须在“作为”与“不作为”之间取得平衡,都反映了两岸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亦即:政治与社会层面共同构筑两岸关系的时代。本文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轴线,勾勒出当前政治面与社会面交织而成的当前两岸关系特征,另外,也以“青年世代”为核心,论述两岸当局在此刻处理两岸关系的做法及策略。本文认为,两岸关系从政治认同的论争,到青年世代的政策安排,乃是凸显了上下层两岸关系在当前的融合,而执政者如何从青年世代的政策安排淡化政治认同之争议,更是推进两岸关系、主导两岸议题的关键因素。

  一、从“蓝、红、绿”到“绿、红、青”的两岸关系发展轴线

  自两岸分裂分治以来,政治认同的论争向来都是台湾与大陆当局无法回避之重要议题。两岸在1992年建立“九二共识”后,两岸关系开始被认为具备政治表述的弹性空间,是政治认同能取得最大公约数的契机;不过,随后民进党于2000年执政,陈水扁对本土意识的着力,甚至在第二任任期更积极推动“台湾正名”相关政策,①在台湾又加深了统独立场之对立,并扩张蓝、绿、红间的距离。大抵来说,从1992年到2008年的16年间,两岸关系可谓长期聚焦在上层政治关系的互动模式,随着领导者的主导以及政治对话之缺乏,政治认同乃是持续纠葛在两岸关系发展脉络,并成为推进两岸关系的一项费解议题。

  两岸关系再起明显变化,乃是在2005年的“连胡会”之后,而到了2008年,国民党重回执政,两岸间政治的认同争议获得缓解。随着马英九上台,两岸间多项事务来往的大门被打开,②大陆方面的让利,使两岸政策逐渐落实了“实质”、“具体”、“制度红利”等目标,在马英九执政初期,其以诉求“经济议题”来淡化认同问题的做法,创造了“两岸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对立政治认同的中间选项的可能,使经济发展实益超越政治认同之纷争。

  当然,在台湾,蓝绿之间在统独争议上的对垒,也是基于社会上长期积累的意识形态,并非立即能得到化解。不过,到了2012年,马英九获得连任,代表两岸经济发展这个中间选项获得了肯认,并加强了经济议题得以搁置统独争议的力道。如当时马英九在胜选后所言:“人民也肯定我们搁置争议、争取两岸和平,把危机转变为商机。”道出了执政者在不谈及主权争议等认同问题下,开创两岸开放的经济实益的两岸关系推进模式。当然,2012年能够成为一个重要关键时刻,更因为民进党终须正视大陆事务乃无法回避之课题。③在该时,长期主张去中国化的民进党于谢长廷2012年10月访陆后,④可谓正式激起了民进党领导层具体开展民、共交流各项内容,⑤并争相竞逐两岸政策的发言权。例如,时任党主席苏贞昌除了恢复中国事务部的运作外,更筹划组成中国事务委员会,希望能为民进党在两岸互动上找到一个新的方向,甚至表示“愿以党主席身分访陆”;另外,2014年1月中,蔡英文由“小英基金会”执行长林全率团访中,更被认为是要加入党主席选举以及当时为总统大选铺路的重要举措。当时,蔡英文具体表示,“两岸以专业导向的交流活动增加瞭解,才能打开两岸交流的局限性”,足见其面对两岸新局势所产生的转向。

  马英九的连任,使两岸经济发展这个超越政治认同的“中间路线”得到确认,并使民进党必须正视大陆事务、推动民、共交流。不过,仍须注意的是,在本质上,主张台湾本土意识的绿营支持者不在少数,两岸开放实质交流后,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认同度未有显着提升,这都形成对两岸经济发展这个中间路线的挑战。⑥特别是,再由国际间政治发展局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在多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以及所衍生的不公义现象,更形成广大族群对全球化经济局势的反扑,台湾自当无法自外其中。因此,从2013年起,由网络崛起的台湾青年世代开启了诸多涉及“公平正义”的公民运动,而在此时,又因国民党未能审慎面对局势,两岸经济发展与青年世代的公义问题相互碰撞。青年世代就在长期积累“两岸经济红利乃少数人享受”的情绪下,并对未来发展充满更多疑惑之际,引发了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

  对于“太阳花学运”造成的效应,相关讨论可谓汗牛充栋,多数评论也直指为冻结两岸关系之关键。不过,从上述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轴线来看,本文认为,“太阳花学运”或应被看作引导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的“推力”,亦即在“青年世代”对经济发展所衍生不公义环境的反弹下,造成两岸经济开放这个中间路线退场,“青年议题”取而代之成为两岸当局不得不正视的政策规划内容。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主张,“青年议题”这个自然浮现的中间路线,不但如同过往“两岸经济发展”之选项,乃化解政治认同争议的契机。另外,也因“太阳花学运”转变了过去长期围绕在“蓝、绿、红”的三角关系成为“绿、红、青”的三角关系,使政治面以外的两岸关系,即下层两岸关系开始能获得重视。

  二、“绿、红、青”时代与两岸面对青年议题之作为

  正因“太阳花学运”的效应,使得近来许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论述,都经常聚焦“青年世代”之角色,这凸显本文所认为“青年议题”在当前作为一个“新中间路线”之意义。而从本文所提及的两岸关系发展轴线来看,由于经济开放乃是引发青年世代进入新中间路线的主因,故在当前如何提升青年世代对两岸发展之确定感,且同时由经济上让利给青年世代,将是目前淡化政治认同争议,并实质推进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

  在“绿、红、青”三方关系中,对于青年世代相关议题的投入,大陆方面走得最快。自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中国大陆即推出“三中一青”(中小企业、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的政策,⑦同时,也以“鼓励台湾青年赴陆创业”为主打,另于2015年6月份后,由国台办分批成立22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与“海峡两岸青年创业示范点”,至2017年初,“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更增加至41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亦有12个,凡此,均明确展现了大陆以“青年政策”作为拓展两岸关系未来的积极性。⑧

  如同过去对于“两岸经济发展”中间路线之理解,当下要评估“青年议题”这个中间路线的“实践力”,自与青年政策是能否淡化政治认同争议有关。大陆于2017年5月提出以“一代一线”即年青一代、基层一线的方式,强调“全面与台湾青年、基层建立关系”便展现出深入落实“官民分流”政策,⑨并达成深耕青年基层之企图;另外,对台青年的让利,随着更细腻的政策规划,又更超越了红利给予之目的,而同时具备达成心理建设之意义。或许,大陆方面也注意到,自2014年起,“三中一青”的政策并未实质提升台湾年轻人赴大陆就业之比例,⑩这和当时广大青年的“天然独”意识应有相关。如同大陆学者所指,在两岸文教交流显着提升之同时,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同其实未有提升,无论是赴大陆交流、就学、创业,台湾青年或许更像是“实用主义的过客”。⑪因此,后续包含“一代一线”的推出、以及2018年大陆再推出的“31项惠台政策”,甚至,福建省据此延伸的“60项措施”,都明显地展现持续强化政策效果之企图,在此当中,从创业到就业的全面性、准居民待遇之意涵,甚至以城市为单元深化政策内容来看,青年政策更连结了淡化青年对陆敌意,并发展心理认同、社会融入的实质关系。

  再以“绿、青”关系来说,当“青年议题”的中间路线已然浮现,因青年世代而重返执政的民进党若要在两岸政治立场上维持现状,自也要有调控作为。⑫不过,相比于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动辄得咎”的情形,民进党其实较有“动静皆宜”的优势,此由蔡英文无论当选前后都保持“弹性”策略即可见一斑。因此,在处理青年议题上,虽然看似与两岸政策没有直接关连,但民进党政府从上台初期便力推的“同性婚姻议题”、“年金改革”、“合宜住宅”、“调整军公教福利”等政策,其实都与建立青年世代对其政权支持有明显相关,而这当然会成为民进党能暂时搁置处理两岸关系的重要支撑。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