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两岸经济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18-08-29 00:20:28


(图1)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图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
  中评社╱题: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两岸经济合作 作者:朱磊(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博导

  “惠台31条”的出台,是大陆在没有台湾当局配合的情况下单方面扩大开放,为台商参与大陆的战略规划铺平了道路。该政策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重要积极影响。本文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两岸经济关系将继续增强和提升。在落实和运用相关政策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过程中,本文提出台湾的资通讯、半导体、消费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等5大产业是两岸新兴产业对接与匹配的最佳结合点。

  在当前多种矛盾交织的新形势下,两岸产业合作需要紧密结合政策,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合作。本文着重探讨大陆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以及下一步两岸产业合作的对接点与匹配领域。

  一、新时代新环境

  (一)国际国内经济新环境

  近10年来,中国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后中国日益明显地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关键力量,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正在极大地改变国际经济格局。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规模差距在日益缩小,中美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国际经济格局中,“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相对发展态势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总量上首次实现了对发达经济体的超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80%,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约为40%,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中流砥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10年间,发达国家普遍在经历经济衰退后复苏乏力,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对推进经济全球化意愿减退,“逆一体化”思潮盛行,美国日益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推手。据统计,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出台贸易和投资限制政策措施累计1191项,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462项。①世界主要经济体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同时,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纷纷采取向实体经济回归的措施,围绕资讯、智慧、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愈演愈烈,进一步冲击中国的外需市场。

  (图1)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中国经济增长率也开始掉头向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甚至罕见地开始掉到7%以下,创了中国自1991年以来20多年的新低。中国经济增速自2008年开始明显放缓,不仅仅是外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更重要的是内部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准之后经济增速都有一个回落阶段,这是一个普遍规律。随着人口红利衰减和消失、“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等一系列内在消极因素的增长,中国也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的减速阶段。这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因素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背景的迭加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有4大特点:1.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2.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品质效益型,3.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4.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②在“新常态”阶段,中国的内需如何进一步释放成为新的问题。

  (图2)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中国应对变化新政策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中国政府于2015年推出三大历史性战略举措,成为中国经济应对新时代新环境的行动指南。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针对中国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采取的开拓举措,“中国制造2025”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中国内部的需求与供给采取的升级政策。

  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根据新形势下推进国际合作的需要,结合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走向,共建“一带一路”确定了五大方向,③并根据这五大方向,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④“一带一路”包含60多个沿线国家,覆盖44亿人口,占全球的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3,对中国的外需而言是很重要的部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⑤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反思经济发展模式时纷纷提出振兴实体经济的战略规划,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画”、英国提出“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产业复兴计画”、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中国则提出“中国制造2025”。2011年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时,旨在推动数位化、智慧化制造,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在其带动下,《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等水准;第三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2015年10月,中德两国宣布,将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2018年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工信部通过这两年多也形成了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五大工程在稳步地推进,国家级示范区将在近期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的专案和工程陆续落地,制造强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⑥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品质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准实现整体跃升。”⑦习近平在2016年1月26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准,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品质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⑧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