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参与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不是理论上的可能,而是已被实践证明为可行。”徐泽说,近几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内地有关地方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业界先行者的不断开拓,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体系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后,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仅在2019年年内与大湾区有关的政策文件就有260份,其中中央以及国家部委颁布的政策40份,广东省层面出台的政策34份,涉及范围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营商环境建设、产业发展,以及港澳人士在内地生活便利化措施等。2020年为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内金融、法律、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国家相关部委又先后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办法》、《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等。目前涵盖大湾区建设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近中远期规划和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在“硬联通”方面,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已经建成通车,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已经开通使用,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黄茅海通道等跨海通道,深茂高铁、深江段、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皇岗口岸重建工程也已经启动。在“软联通”方面,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已经实现24小时通关,一地两检、跨境一锁等通关清关模式已经落实,港车北上、澳门单牌车入出横琴政策已经进一步反馈。
三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突破。在医疗领域,作为大湾区内医疗领域合作的典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例如港大深圳医院已经实现了深港电子病历互认,实现了为长居广东的香港居民提供长者免费医疗和慢性病复诊服务,在深执业的部分港籍医生正在进行内地技术支撑体系的转型,首批港籍正高、副高专家即将诞生…这些都是更深层次融合的制度创新。
此外,困扰香港与内地开展医疗服务合作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即香港注册药品在内地不能使用的问题,以及内地医院评审标准与国际不对接问题,目前已经部分解决。2020年11月,国务院已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今年2月20日,深圳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目前首批“港药通”的审批流程已接近尾声,十多种国际新药将于近期在深圳率先使用。同时大湾区已经成立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致力于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评价方法,推动医院评审评价体系的国际化。
在教育领域两地合作办学成绩斐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成为国内一流高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经在筹建,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公开大学在肇庆,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的合作办学相关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深圳大学也正在研究在香港设立办学机构。在金融领域,“股票通”范围不断扩大,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纳入了“港股通”标的范围的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债券通”南向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启动,双向跨境理财通的业务试点也在加快落实。届时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内九市居民,可在大湾区跨境投资区内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在法律领域,港资港法港仲裁和大湾区内香港律师执业资格认证均取得进展。在深圳前海注册的港资企业,现在可以选择香港法律作为其民商事合同的适用法律,而通过特设考试取得内地职业资格的香港律师,可在大湾区提供法律服务。未来这些规则对接将涵盖整个大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