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中评社 沈而忱摄) |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中评报道组)香港住房问题长期难解,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院士王春新日前在“中评大咖讲书”第二期学习活动中主旨演讲中提到,要改变供求极端不对称的情况,就需要将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别开来,根据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供应方式,即房屋“双轨制”。他亦表示,“新居屋计划”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关于香港房地产模式的缺陷,王春新表示需将其摆在全球范围来看。他谈到,全球的房地产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欧洲美国模式,也可称为市场经济模式,土地供应都是依据市场,税收来调控楼价。第二种是新加坡模式,是由政府提供住房为主的模式,大概有接近九成的房屋都是政府提供,私人住宅只占到10%左右。第三种模式就是香港模式,也称为投资/投机主导模式。政府主要控制土地供应,目前来看是比较差的一种模式。
王春新提到,美国从1890年到现在,楼价基本上是跟随通胀变化,而在这120年时间里面,美国的人均GDP增加了4倍以上。当楼价跟随通胀变化时,实际收入就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另外,美国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非常大。过去100多年,很多人认为美国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创新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消费,特别是房地产消费。欧美国家的房地产是实体经济的房地产,能够真正带动60多个行业的发展,现在美国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到美国经济比重32%左右,是制造业的3倍,金融业的5倍。
王春新认为,香港的房地产模式出现了三大问题:一是居住条件糟糕,现在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而且还在不断减少,更不用说劏房和寮屋。
二是收入分配严重倾斜。一半香港人有房子,一半没有房子,高楼价的增长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严重倾斜。香港基尼指数现在是0.539,这是很多国家地区里最高的,但是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房地产,包括房地产的话起码超过0.7。从实际情况来看,2003年沙士结束后,新一轮楼价上涨到现在已有18年,这18年房地产所创造的泡沫虚拟收入相当于香港10年的GDP总量,这个数量比这18年来香港380万打工者所有的工资都多,也比18年来几十万企业创造的利润要多。
三是使香港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起初高楼价会带动投资、带动增长,但因为收入永远跟不上,就会形成这样的问题。过去20年因为房子越盖越小、越盖越少,按联合国SNA标准计算,平均每年拉低香港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过去20年香港GDP增长平均只有2.8%左右,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影响,起码可以到3.8%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