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宾合影(中评社 段晓鲁摄) |
第二是“承”,所指的是传承。除了招揽人才以外,我们也需要培养人才,巩固优良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传承下去。凭着良好的教育基建、优秀的科研人才,以及雄厚的研究实力,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百强大学的城市,教学质量在多项国际比较研究中位居前列。
我们会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由下个学年开始,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的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到百分之四十。此外,我们将稳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名额到每年400个,以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来到香港进行研究。
同时,我们致力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验交流,推动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都已经落户大湾区的内地城市,香港城市大学也正全力推进东莞校园的办学筹备工作。
第三是“转”,我称之为人才流转。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全力推进人才“南下、北上”流转。
自去年十月起,香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以在香港申请“北上”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不论国籍,只要来到香港工作或开办业务,成为香港居民就可以享受有关便利,体现香港的独特地位。到今年四月底,已经有超过19 000宗“一签多行”签证申请获批,有效期为两年或五年,反映政策广受欢迎。
另一方面,国家移民管理局自本周一开始,将持有商务签注赴港人士的留港期限,由七天倍增至14天,并将“南下”人才签注的适用范围,由大湾区内地城市扩展到北京和上海。有关措施将更便利内地商贸人员到香港进行商务活动,并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到香港汇聚交流。
最后是“合”,也就是合作。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间广阔。今年一月,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在人才培养、招揽、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我很高兴知道,为了进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湾区“9+2”城市今天将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加强大湾区为人才提供的服务,营造一个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环境。
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香港与大湾区各兄弟城市将继往开来,完善大湾区人才引进、培养、流动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最后,我祝愿今年大会圆满成功,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