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大陆专家两岸关系言论专页 ->> 冷波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九合一”选举结果透露的深层意涵及其影响评估
http://www.CRNTT.com   2019-02-16 00:09:45


 
  二是两岸实力此消彼长,台民众对大陆的看法明显改变。与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自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民生迅速改善,且可为台湾企业、个人发展提供庞大市场和机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看法改变,认为大陆“更有效率、更发达、更有发展机会”越来越成为民意主流。这个民进党(包括“两蒋”时代国民党)长期丑化的对象“不再面目狰狞,而是有些可爱,甚至是台湾经济走出困局不得不仰赖的力量”。近年岛内民调一再显示,民众对大陆好感度不断提升,已经超过反感度,愿意来大陆发展的比例超过五成(被界定为“天然独”的年轻人尤甚)。

  三是大陆“反独促统促融”战略逐渐改变民众“统独”认同趋势。主要体现在,认为“台独虚幻做不到”、“台独有害、不利获得两岸红利”、“预期被统”的比例升高,对统一的排斥感下降,对“被动统一”的接受度增加等。“多数台湾人即便仍然对两岸未来终局安排态度保留,但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视‘统一’为洪水猛兽”。这在近年岛内民调上体现为“统升独降”。而大陆在两岸统一条件尚不成熟下不求“急统”,而是耐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增强了岛内民众的好感,有利“统独”议题的降温。

  四是蓝绿政党“统独”立场相对趋近,选举市场区隔作用降低。对民进党而言,虽然依然不放弃“台独”立场,仍在利用政权推动“渐进式台独”,但已不愿把“台独”挂在嘴上,也不敢再推“扁式急独”。对国民党而言,也持续回避“两岸一中”和统一问题,马英九“九合一”选前提出“不排斥统一”遭到党内候选人反弹。当然,两党在两岸政治定位上还是明显不同的,民进党坚持“两岸两国”,国民党则是“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五是新生代选民比例逐年扩大,他们没有蓝绿包袱,更看重现实的经济利益。

  正是基于上述变化,岛内民众出现淡化“统独”蓝绿意识形态、强调经济民生第一、对大陆看法更趋务实、对政治人物“喜新厌旧”等倾向。

  三、社会新脉动将较大影响岛内政治生态

  一是政党竞争标准和游戏规则改变,“统独”蓝绿影响退潮,经济民生重要性凸显。政党与选举竞争标准由虚幻的“谁更爱台、谁更本土”,转向更趋务实理性的“谁更顾民生、谁更能发展经济”。传统蓝绿路线已难以得到民众认可和选票支持。“提出何种解决台湾经济困境的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台湾人民得到参与世界跟大陆发展的机会,将是台湾政治人物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④这种游戏规则的转变,对民进党相对不利,其原有的“主权”、“本土”议题优势相对削弱。对国民党而言,其“外省原罪”有所减轻,其执政能力与人才、藉大陆因素发展经济的优势有所上升。但民众对两党的治理能力要求提高是一致的,谁执政不好,不能满足民众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就可能被赶下台。因此政党轮替可能成为岛内常态,且速度正在加快。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湾问题没有解决前,两岸“统独”议题的影响都会存在,很多人骨子里的蓝绿意识依然存在,只是我们看到该议题对选举的影响在降低。

  二是选民结构、政治格局有所改变,选民自主性提高,蓝绿政党地位下降。蓝绿意识形态的退潮,必然带来原有蓝绿选民忠诚度的下降、个人自主性的提高,“选人不选党”倾向上升,“选民正逐渐不受传统蓝绿板块限制”。候选人特质变得更加重要,其与选民诉求是否合拍格外重要。蓝绿板块不再固化,蓝绿政党也无法垄断选举市场,相应扩大了“白色力量”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在政治运作和选举中的作用凸显,新型政治人物即使缺乏政党资源,也可藉助网络力量快速累积名望,提升并维持政治影响力。柯文哲可谓典型。

  需要指出的是,国、民两党仍是岛内政治资源主要垄断者,拥有“第三势力”难以企及的资源与组织优势,故仍是岛内政治主导力量。“白色力量”在现有选制下依然较弱且不稳定。柯文哲阵营核心幕僚坦承,“政治还是有板块和组织战,政党政治不容小觑。‘第三势力’的确已经形成,吸引到年轻人和网络义勇军,但吸引不到经济选民,空气票居多极不稳定。”⑤但另一方面,国、民两党为求胜选,都可能企图寻求“白色力量”支持,未来岛内蓝绿白三方博弈可能一再上演。本次台南市长选举国民党参选人高思博即称,“岛内选举板块重新组合,白色选民或将成为未来胜选关键。”⑥

  三是政党转型成为必走之路,成效影响政党竞争态势,新型政治人物地位更趋重要。在选举市场选民口味改变情况下,一切以胜选为目的的政党和政治人物,将被迫做出调整。谁能更接地气,更率先完成“拼政治”到“拼经济”的转型,就可能在政党竞争中占据先机。选后民进党郑文灿、黄伟哲、潘孟安等都在强调“超越蓝绿、拼经济”、“可与韩国瑜合作拼经济”。同时,新型政治人物将严重挤压传统政治人物空间。对国、民两党而言,像韩国瑜、郑文灿等走超越蓝绿路线的新型政治人物,在党内能扮演何种角色,对政党形象拉抬到何种程度,对该党走向影响重大。

  四、社会新脉动对蓝绿两岸政策、红对台政策的影响

  前已述及,岛内社会新脉动与两岸关系变化密切相关,它又反过来作用于两岸关系及红蓝绿相关政策。

  一是民进党两岸议题“优势削弱、劣势凸显”,两岸主张调整与否陷入两难。即其长期使用的“抹黑大陆、抹红对手、煽动恐中反中民粹”效应递减,失去了掌握已久的话语权,限制两岸交流的空间被压缩,“台独”主张无法满足民众两岸和平红利需求的劣势日益突出。但该党既忌惮“基本教义派”反弹,又想藉中美博弈升级获利,因此推动“冻独”、改变现有“联美抗中”政策的可能性较小。相反,为扭转2020年“大选”颓势,不排除火中取栗走“拥抱深绿”之路。未来一段时间,该党内部两岸主张分歧可能增强。对该党中生代而言,想走的是避谈两岸政治议题、开展两岸交流拉抬岛内经济之路。选后郑文灿、黄伟哲、潘孟安的表态都是这一倾向。

  二是国民党两岸议题“劣势降低、优势扩大”,但对两岸政治议题仍有疑惧。即该党在两岸问题“主权”层级的劣势缓解,经济层级的优势有所增强。选后国民党籍当选县市长均表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城市交流。但另一方面,国民党缺乏引领风潮的能力,包括新型政治人物在内的两岸主张工具性仍较突出,不敢、不愿碰触两岸政治议题,与马英九执政时期并无改变。

  三是岛内民意的改变为大陆推动“反独促统促融”战略提供了更大空间,减少了阻力,但面临的两岸和国际涉台环境依然复杂。

  注释:

  ①冷波:“未来四年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走向初判”,《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7月号。

  ②“讨厌民进党不代表重新认同国民党”,台《新新闻》1656期。

  ③“孙亚夫谈两岸关系:仍面临风险与挑战”,中国评论新闻网2018年11月30日。

  ④“高思博:国民党将全面恢复竞争力”,中国评论网2018年12月21日。

  ⑤“恐怖情人柯P组党劫夺绿能量?”,台《新新闻》1656期。

  ⑥“高思博:国民党将全面恢复竞争力”,中国评论网2018年12月21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2月号,总第254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