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两岸双向交流三十年 俞雨霖论初心
http://www.CRNTT.com   2021-10-12 00:15:14


2008年10月31日,台湾中评社举行成立周年酒会。俞雨霖社长在致辞中表示,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台湾中评社在台北成立,开始了全球化华文网路媒体的一种新的尝试,要搭建新型态的媒体平台。当时,我曾提出了一个梦想,到那一天,我们这个网路平台不仅横跨两岸,更要扩及全世界,成为全球华文新闻网路平台的一个领头者。如今,一年过去了,台湾中评社在台湾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与鼓舞下,已进顺利踏出了第一步,也是稳健的一步,这让我们内心充满了很多、很多的感谢。可以这么说,这次的酒会真实的目的是一场台湾中评社对所有支持者的感恩酒会。
 

  推动两岸新闻交流 实现特殊人生使命的“精神”

  此时,我进入媒体已将近10年,由静态的编稿到执行新闻交流工作,始终秉持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也带着一种要实现特殊人生使命的“精神”,要努力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一定要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更要强化台湾民众的中国历史文化情怀。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内在动力,在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路途上,就觉得有了信心与力量。

  1991年8月12日,具有真正意义的两岸双向新闻交流开始了。缘由是当年“闽狮渔事件”发生,台湾扣留了大陆船员,此事引发两岸争议,两岸当局均希望厘清真相,避免误解,因此开始了两岸红十字会的商谈,同时也同意大陆记者来台专案采访。在《中国时报》邀请安排下,大陆记者范丽青与郭伟峰来台采访12天,这也是大陆记者首度来台采访,实现了两岸新闻交流的双向化。大陆记者首度来台,对于台湾民众而言,也是一次见证。两岸相隔已四十二年,台湾一般民众从未见过大陆人士,媒体大幅度的报道,电视台不间断的视频,让范丽青与郭伟峰几乎成了大陆的代表人,得到台湾民众的关注与欢迎。走在路上,随时会被眼尖的民众认出,并要求合照。不夸张的说,范丽青与郭伟峰两位大陆记者在台湾的出现,让台湾民众对大陆有了更多的关注。这是两岸新闻交流之外,意外的收获。

  在两岸相互认识起步阶段,如何让台湾民众更深一层的了解大陆各个面向的社会经济发展,媒体在这方面可以扮演的角色是多面向的。自1989年6月2日由凌峰制作及主持的 “八千里路云和月”,开始在电视上介绍大陆的风土民情。这种风土民情的介绍一定程度扩大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但主要限于观光旅游的部分,仍然是不足的。为了扩大台湾民众对大陆更深度的了解,1992年10月5日《中国时报》投入大幅资金与人力,正式推出大陆省市专刊,全面介绍大陆各省社会经济现况,并访问各省市领导人。在此采访过程中,除了两岸新闻媒体负责人交流外,如何提供台湾民众了解一个更真实的大陆,也是《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作业的重心之一,在1992年至1994年,横跨3年的时间,《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开始制作“大陆各省探访专刊”,此一专刊投入经费与人力之多,制作时间持续之久,均是台湾媒体所仅见。当时推出专刊的主题则是以“探索大陆前景,审视两岸关系”为主轴。在1992年10月5日刊出专刊第一辑“福建”篇,以6个版的版面,全面介绍该省的现况。《中国时报》先后采访了9个省份,包括福建、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海南、天津等,并分别专访了各省、市的书记与省长,包括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海南省委书记阮崇武、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等人,开启了《中国时报》与大陆主要省、市领导人交流的一页。不过,省专刊制作到第9个省之后,1994年3月31日的浙江“千岛湖事件”发生,两岸关系急转直下,省专刊也就不得不暂停制作下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