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台湾莫拉克风灾发生后,中评社派记者进驻屏东灾区,得到第一手的灾情和照片,也报道佳冬乡焰温村和塭丰村的惨况,中评社同仁感同身受,纷纷慷慨解囊,一共募集新台币40万元,香港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副总编辑罗祥喜与记者郭至君专程从香港搭机到台湾,在台湾中评社社长俞雨霖(左二)带领下,前往佳冬乡拜会慰问,乡长赖宪和(右二)代表乡民接受捐款。(记者 郭至君摄) |
与此同时,1992起,《中国时报》与大陆媒体开始合作在两岸举办学术研讨会。除了新闻报道与交流之外,《中国时报》对于推动两岸学术与文化交流,亦相当重视。1992年《中国时报》、时报文教基金会与大陆新闻媒体合作,先后主办了3次两岸经贸关系研讨论会,在学术讨论中提供两岸学者、专家沟通观念与交流意见的场合。首次研讨会,由《中国时报》与北京中国新闻社于11月中旬在台北举行,这也是《中国时报》突破当时两岸当局的各种出入境限制,举办的两岸首次由新闻界在台北主办的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随后,《中国时报》亦开始筹划在大陆举办研讨会的规划,希望能双向的增进两岸的学术交流。1993年12月14日,《中国时报》与北京中国新闻社在上海联合主办“两岸经贸合作与浦东、长江流域开发研讨会”。为两岸媒体关注上海开发的首次大型研讨会,对台商了解与进入长江三角洲提供了最完整的资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一起出席了研讨会。
此外,两岸新闻媒体间的交流也陆续展开,《中国时报》几乎每年均主动邀请大陆新闻媒体负责人来台参访,时报的目标其实很单纯,在两岸相隔四十年之后,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均相当有限,而媒体做为讯息的主要传播工具,是增进两岸政府与人民了解、化解误解、增进共识的唯一的途径,尤其是两岸政府在少有直接沟通管道的情况下,媒体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就不言可喻了。在此一指导思想下,《中国时报》不仅邀访了新华社组团来台参观访问,也先后邀请了人民日报,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至于大陆其他省市的新闻媒体,除了临近台湾的福建各媒体组成的新闻访问团外,浙江、湖北、四川、海南、江苏、天津、云南、贵州、江西及黑龙江、吉林等,也先后应邀来台参访。而推动两岸媒体交流,其实本于一种心意,增进与深化两岸关系理应媒体负责人先行,如此才可能带动媒体的采访活动。虽然大陆媒体来台的正式驻点一直要到2001年2月8日才落实。但在此之前,两岸媒体间各阶层的交流也是络绎不绝。两岸媒体人都心存着一种善念或信念,透过媒体的交流,能为两岸关系的改善,民众间的了解扮演桥梁的角色。
2001年2月8日,大陆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与陈斌华正式来台驻点,翻开了两岸新闻交流新的一页,随后几年,中央一级的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正式实现在台湾的驻点,离两岸第一次双向新闻记者交流,已相隔近10年。接下来再经过10年,2010年5月18日台湾方面同意厦门卫视等地方媒体来台驻点。驻点本身代表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常态化、正规化,媒体可以采取固定轮换的方式进行驻点采访。虽然这样的发展向前进了一步,但像正常海外媒体设立新闻办事处或分社的做法,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