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美“贸易摩擦”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8-12-30 00:22:47


 
  4、应做好中美“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升级背景下应对美国打“台湾牌”的准备

  美方视中国的发展为“威胁”与“挑战”美国在地区和全球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在美国国会与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双重推动下,美国行政部门可能加大打“台湾牌”的力度,美在台湾问题上不断“踩线”对中国大陆施压的可能性也大大上升。因此,需要对台海局势中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有充分的估计,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一)短、中期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不小

  1、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陆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虽没有改变中国大陆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却是中国大陆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较大的变数。二是“经贸战”没有赢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金融稳定、贸易投资、就业与民生等诸多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被加征关税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短期内受到一定的冲击,如2500亿美元清单基本涉及中国大陆对美出口中最具竞争力的高科技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对中国大陆整体出口行业的冲击是明显的。短期与中期内,外贸顺差会出现明显下降,对经济、金融也将产生直接影响,债务会有所上升;三是对中国大陆民众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四是对于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对美贸易占中国大陆总贸易额的19%,而中国大陆经济成长过去一直靠对外贸易拉动。五是对中国大陆外向型实体经济也产生影响,导致成本增加、订单减少、工人失业等问题。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S·波森(AdamS.Posen)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全面贸易战争是对两国劳动人民的灾难,破坏整个世界经济的未来。”他认为最直接的代价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间接的代价是“对世界贸易系统的长期性破坏”,减少未来的投资和效率。

  2、中美“贸易摩擦”对台湾经济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台湾地区作为贸易依存度高,且同时与中国大陆和美国均有紧密贸易往来的经济体,必然会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直接的波及和影响。从2002年起,随着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国大陆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与贸易对象,从而中美“贸易摩擦”直接影响台湾地区经济发展。

  3、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了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制造业的生产与出口,7成以上是以原材料、半成品或零元件为主的中间财,其中又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出口市场,2017年出口金额1302亿美元,占台湾出口41%。从2016年大陆海关统计表明,大陆对外出口总量最大10大企业里面,台湾占了8家,前20大里面台湾占15家,大陆对美出口排名前一百名的公司中,台资企业约占四成。竞争力相对比较弱或利润比较薄的台资企业,将受到“关税战”的影响,在短期内会对其整个产业链造成一个波动。

  4、美国对中国大陆发起的“贸易摩擦”可能给“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美国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贸易摩擦”及其扩大化、持续化趋势,可能引发的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民进党当局在两岸政策的错误道路上走下去:

  一是民进党当局不顾台商的生存问题而恶意选边站,加码美国,如2018年9月民进党当局赴美采购团签署15.6亿美元大豆。

  二是寄希望有“转单效应”,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也有助于吸引台商回台生产,期待“渔翁得利”。

  三是战略上,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大力推动台美关系提升,完全倒向美国,尤其判断美国的“印太战略”是制约中国大陆,自我寻求位置与角色是充当美国“反华”“急先锋”与“马前卒”。

  四是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继续采取对抗性与“台独化”政策,如10月10日蔡英文的演讲就充斥着“两国论”和针对大陆的对抗性思维,暴露出配合美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大陆的险恶用心。这样,两岸关系僵持就难以打破。

  (二)长远看,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

  1、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

  第一是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提高了对外来冲击的承受力。中国大陆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自身内需已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要力量。2010年以来,中国大陆出口、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消费增速相对平稳。2007年中国大陆对出口依存度接近70%,2017年外贸依存度是33%,与2012年的47%相比,下降了14个百分比,远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已经成为稳定中国大陆经济大船的“压舱石”。④中国大陆2017年GDP总量82万亿人民币中,出口的贡献是8万亿左右。当然,这8万亿中,美国贡献了三分之一。因为如此,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陆经济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美国一点出口都没有的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0.2-0.5%。经济成长由6.5%降到6%。

  第二是中国大陆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在内的对外贸易策略,进一步拓展了外贸市场。2018年1-7月,中国大陆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的399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上半年,中国大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5%,规模创历史新高。⑤

  第三是中国大陆具有的政治优势,包括制度优势、政策优势。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多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改革开放40年所累积的坚实的经济实力与丰富经验,已经具有了应对重大风险与挑战的能力。中国大陆不是“失落20年”的日本。

  第四是中美双方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美两国已形成结构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经济关系”。⑥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S·波森(AdamS.Posen)认为:“中美贸易总的来说显然是双赢的”,“鉴于中国的发展程度,现在这两个经济体比以前有着更多共同的基本经济利益,包括由那种体制保障和约束的利益。”中美“两国都不可能打赢一场贸易战”。“使用单边的关税威胁作为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是错误的。就纯粹的经济而言,关税将伤害下游的生产商和全球供应链,还有美国的消费者。”“就外交而言,它以众多方式伤害发达经济体(美国的所有盟友),以及旁观的新兴市场。而就全局而言,它破坏了国际经济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它们导致了对所有国家而言的更大的繁荣和稳定。”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莉森认为:“中美间的竞争态势不会改变,但需要的是‘有约束’的竞争。确保竞争在有底线可循、双方能有效交流的情况下进行。”⑦

  第五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与文明进步。站在全球化一边,中国大陆就占据着道义高地,采取的反制举措是为了捍卫国际多边贸易规则,而美方做法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是逆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市场机制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必然会产生分化的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市场主体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等问题是客观存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它?是因噎废食?还是通过发展来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同的思路,决定不同的出路!

  2、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发展大势。两岸经贸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交流与合作领域,主要受到大陆与台湾经济因素的制约。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对两岸经贸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存在对两岸经贸可能正面的刺激效果。如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大陆弱势产业经过痛苦的转型后,浴火重生,包括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后,引导台企在“一带一路”上进行新全球化布局,将可能是中美“贸易摩擦”对台商发展的一个正面因素。

  3、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的主流民意,也符合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利益。

  4、中美“贸易摩擦”改变不了中国大陆发展与崛起的事实。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美“贸易摩擦”虽然给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如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盛行,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上升,不可测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依然是基本形态。40年来,中国大陆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大陆经济具有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向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也改变不了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统一的潮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四、政策思考与建议

  1、客观认知变局,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美国“遏华”势头与大打“台湾牌”变局,中国大陆无需惊慌,更不会失措,稳住阵脚,求其在己。中美“贸易摩擦”其实也是一场信心战。中美关系大局稳定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美方政策作为,也取决于中国大陆自身实力与应对之策;不全取决于美国国会通过什么涉华法案,也取决于美行政部门实际对华政策的执行。中国大陆的经济稳定是有底气的,有80多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年经济总量,6.7-6.9%的稳定的经济增长,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2、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做好自己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发展自身,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2018年4月博鳌论坛上习近平讲话确立的开放日程走,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大陆没有理由再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未来只能是越来越开放。过去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的,未来中国大陆的高品质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包括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关税,2018年11月5-10日在上海的进口博览会就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指标,通过“进博会”刺激中国国内消费,提高供给水准;开放服务市场,包括金融、教育、医疗。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大陆不能也不会因噎废食。

  3、保持经济的稳定与成长,稳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尤其通过减税、降低资金成本、土地成本,减少行政管制等举措,让企业降成本、释活力,完善国内市场的运行机制。

  4、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进行有策略的斗争

  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策略的蛮干。做好多手准备,应对反应应该是逐步升级。第一是“和”,和为贵,高举中美关系稳定是第一要务的旗帜,占据道德高地,不轻言“斗”。第二是“斗”,做最坏打算。第三是既斗争又合作,“斗智”不“斗气”,“斗力”不“斗嘴”。做好采取坚决斗争的准备,但坚持谈判解决问题的做法。相信中美“贸易摩擦”最终将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刘晨、胡友松:“中美需进行‘有约束’的竞争——专访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参考消息》,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②秦朔:“风雨过后是彩虹”,《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9日,第2版。

  ③傅莹:“中美关系再次站在方向选择关口”,《参考消息》,2018年10月18日,第12版。

  ④石平:“中美经贸摩擦改变不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求是》,2018年第17期,第17页。

  ⑤高云才:“稳中求进,以稳应变”,《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第17-19版。

  ⑥任平:“贸易战悲观论调不靠谱”,《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7日,第2版。

  ⑦刘晨、胡友松:“中美需进行‘有约束’的竞争——专访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莉森”,《参考消息》,2018年10月9日,第11版。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2月号,总第25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