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与心》的动画截图(受访者提供) |
中评社记者:您认为,新冠疫情以后,国与国之间的智库交流能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双向交流对话?
王众一: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因为我们也在办一个中日之间长达二十年的综合论坛——北京-东京论坛,这是中日之间现在唯一的一个综合性的1.5轨的公共外交平台,每年中日双方专家都会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安全、贸易、媒体等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智库交流的目的是为瞭解疑释惑,重建互信,前提是要互相坦诚,互相清楚彼此的底线在哪里,从而避免危机。另一方面还是要传递善意,理解对方,恢复互信。另外,总书记讲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我们在国际交往、智库交往当中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当然孤掌难鸣,大家得相向而行,这需要双方都有对话的诚意,怎么去有效地协调好,的确需要主办方的智慧,是一个挺讲究艺术的场面。
中评社记者:您一直在国际传播领域做对日本受众的传播工作,现在两个国家的民间交流怎么能够为中日关系增加一点正能量呢?
王众一:现在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所谓“竞合”关系,这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前提,但怎么求同存异或者求同化异,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做。前一段时间,中日关系的困难非常多,中国老百姓对日本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日本老百姓对中国也有很不理解的地方,两国关系一度进入较为僵滞的状态。但我们看到,两国的领导人,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有很宽阔的胸怀,去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习主席在旧金山和岸田首相见面,两国重新确认了和平友好条约的初心,同时又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实际上,中日之间的接触在逐步恢复,民间交流依旧能起到缓解矛盾、化解危机、增进理解的作用。
中日之间的纽带非常多,有很多文化的毛细血管是相连的,有基础的。今年是1984年3000日本青年访华40周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个契机,把青年交流先一步做起来,而且是创新地做,比如举办青年论坛、邀请日本青年到中国品尝中国的家宴,让他们瞭解现在中国人的生活,瞭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瞭解中国人对和平的渴望,慢慢地就能够增进交流、消除疑虑。在民调当中,没有历史负担的日本青年人对中国的好感度高达40%,远高于日本社会平均不到10%的好感度。这说明,做好下一代的工作很可能就是改善中日民间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现在很多日本公众存在由于中国发展超过日本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更容易受到某些不利于两国友好的言论的影响,从而加固这种情绪。所以我觉得中日关系从社会民众层面来说,一个很大的转换是日本人要克服此消彼长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失衡,一旦克服了这种失衡,很可能后续的中日交往就比较正常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