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 |
中评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 张爽)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在北大国发院第158期 “朗润·格政” 论坛上表示,当前是稳经济的窗口期,要在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全面复工复产,促使经济在正常轨道上平稳运行。恢复经济有大量工作可以做,要对短期工作和中期工作分步骤、分区域、分行业、分主体进行研判。
国务院近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引起广泛关注。为何在此时召开稳经济的会议?刘元春认为,当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一,内外部环境大幅度、超预期的变化,导致原来所面临的三大下行压力不仅没止住,反而出现加速下滑的态势;第二,中国作为超大经济体,如果一直出现下滑的趋势,可能会承受巨大损失,导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急剧恶化。因此,当前是稳经济的窗口期,要在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全面复工复产,全面刺激经济在正常轨道上平稳运行。
刘元春说,在目前这个时点上召开会议,是因为必须保证全年经济目标实现,特别是要在二季度实现经济正增长、失业率下降。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特殊的政策,就是要复工复产,打通抗疫所产生的各种国民经济循环的断点、堵点,同时还要有大剂量的疫情救助措施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至于如何促进经济恢复,刘元春认为,目前来讲,抗疫的胜利是经济复苏的前提。只要疫情不结束,经济完全常态化是很难的。第二,对于在疫情下受到强烈冲击的市场主体、产业和区域,疫情救助非常重要。保证市场主体的存在,才能保证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人民的信心。第三,必须在抗疫的同时,使复工复产、经济循环尽可能向常态化恢复,也就是说,经济循环不能停摆。第四,要通过一揽子政策,加大供求两端的刺激,需求端要有扩需求的举措,供给端要有减成本的举措。
刘元春指出,刺激经济的一揽子也有先后顺序,有些政策可能短期能够见效,但是中期难以持续;有一些中期可以持续,但是短期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要安排不同的政策工具,使一揽子方案有一个搭配关系。目前疫情纾困,对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救助是最重要;其次就是要复产,打通各种堵点断点。
刘元春说,一些大型工程是在十四五期间要进行布局的,不是一年两年就完成的,这些工程就要按照大型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不能简单按照疫情救助的节奏进行,所以应该是中期布局的概念。短期最重要的是复工复产,有一些相关政策很重要,比如说全国健康宝互认,全国通行的便利,对交通运输行业、物流行业的补贴。另外,对于一些特困人群、中小微的补贴类政策,是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但是一些消费政策可能就是“久久为功”,比如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以及对大型耐用商品的消费刺激,在短期可能很难见效果,但是在中期效果就会很不错。对于稳外贸来说,出口、进口的供应链、物流链的恢复是关键。很多港口的商品积压很严重,港口运输要打通各种断点堵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