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刘国深: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理论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1-03-02 00:17:56


国家球体: 国家四要素相互依存关系
 
  一、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阶段性

  政治互信是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为者之间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共同承诺。从互信的强度上分,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分为“基础性互信”、“成长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个不同层级。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化解敌意,增进共识,夯实两岸共存共荣、互利多赢的政治基础。

  两岸政治互信的增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随着共识的增强和利益联结的深化而逐渐强化的过程。长期来看,两岸政治互信的增进可以分解成以下五个阶段性过程:第一阶段,两岸双方坚持“92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是构筑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这是最基本的政治互信。第二阶段,两岸双方在确认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默认并接受“领土主权一体,政权差序并存”的现实,并表示愿意共同维护这一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两岸政治互信的运行框架。第三阶段,两岸双方在维护台海地区政治格局稳定的基础上,呼应人民的要求,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拆除影响和限制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两岸政治互信内化成为强大的政治生产力。第四阶段,两岸双方由背靠背的“政权分治”,走向面对面的“共同治理”,并以适当的方式交叉共享中国对外主权,两岸政治互信外化成国际社会的稳定力量。第五阶段,两岸双方在经济利益一体共构、社会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以平等和民主的方式,最终达成两岸政治上的最终融合,两岸政治互信从美好的愿景,变成人民安和乐利的现实。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属于“基础性互信”层级,第三和第四阶段属于“成长性互信”层级,第五阶段是“融合性互信”阶段。

  1992年两岸双方在香港达成的“92共识”,其中“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方面)和“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大陆方面)等内容,是双方以口头、书面和行为默契的方式,展现出双方对国家政治问题的共同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典范。[1]这样的共识已经足以在两岸走向和解的初期阶段形成相互包容和交流对话的政治基础。正是因为国共之间存在着“92共识”基础互信,2008年5月20日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平稳顺利,而且取得了不少成就,台湾人民的安全感空前提升,两岸人民往来从来没有如此便利过。

  然而,这一“92共识”形成的“基础性互信”仍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从两年来的两岸互动过程我们可以体认到,两岸现有的“基础性互信”并不充分,也就是说18年前形成的“92共识”已不能满足两岸关系变化了的环境的需要。2005年以来,国共双方领导人握手言和,两岸政治格局出现历史性变化,两岸经济和社会关系也非18年前可以比拟。今天的两岸不仅基本上签署了ECFA,而且联袂出现在世界卫生大会上。与此相对照的是,双方的政治互信还是停留在多少有点各说各话的“92共识”基础上。两岸关系要继续向前推进,不可避免要触及更高层次的政治问题,但由于政治互信的不足,许多合作议题的落实显得困难重重,这样的困难已经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的质量,甚至导致两岸不少人因此产生非常悲观的想法。例如,去年底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之前,本以为两岸之间有可能在短期内启动政治协商谈判的人,到了台北才强烈感受到,即使是那些有着多年交情的蓝营学者专家,也几乎是口径一致地回避政治谈判议题,甚至有蓝营学者“高分贝”地要求大陆学者不要再提“一个中国原则”,这让不少大陆学者感到讶异。[2]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