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刘国深: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理论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1-03-02 00:17:56


片面改变现状:危险的局部隆起
 
  第一,在“国家球体理论”视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华民国”政权是同一国家内部两个或敌对,或对峙,或对立,或竞争,或合作的政权,60多年来,双方以不同的形式沿续着国家代表权之争。因此,在两岸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是两个竞争性政权的符号,各自以“国家”面目出现时,双方所指涉的领土主权范围却是完全重叠的。曹兴诚先生在他的《两岸和平共处法》中强调“两岸要和平统一,必须由尊重‘中华民国’开始”,[5]这样的说法在台湾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这样的一个难以回避又十分敏感的高阶政治议题,本人认为可以更耐心细致地优先处理和解决。由于两岸之间两个政权符号都以“国号”的面目出现,易于被混淆为“国与国”的关系,因此,建议双方在两岸关系领域中尽量避免使用这样的符号,“大陆方面”与“台湾方面”等用语比较贴切。在国际上,双方在背靠背的场合各自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的称谓自称是一种客观现实,不要求双方之间进行法理承认。

  第二,在“国家球体理论”视野下,两岸双方各自所主张的法理主权和代表权都及于整个国家领土和人民,但由于政治对立尚未结束,双方实有控制权分别存在着局限性。法理重叠与政治对立下的政权并存状态并不影响构成国家主体的领土、人民关系的完整性,背靠背的主权主张也不改变国家主权的一体性。在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之前,中国境内两个竞争政权拥有一定的自立性质,这种自立不同于领土、人民和主权的独立。当前中国国家主体的统一是公认法理事实和国际政治现实,两岸统一的真正意涵不是领土和主权的再造,而是解决两个政权竞争对立的问题和两岸人民的和解共荣问题,绝非国家或领土意义上的“二而一”问题。

  第三,在“国家球体理论”的视野下,两岸政治对立和平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武力冲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建立将更加可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政治秩序的要求。台湾没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正当性,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最大利益,在增强两岸基础性互信的同时,台湾方面现有的自主性和地位不仅不会受到削弱,而且将得到加强,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成长性互信”阶段,台湾民众要求扩大国际参与活动的愿望将得到实实在在的进展,台湾民众的利益有可能朝最大化方向发展。

  第四,在“国家球体理论”的视野下,两岸基础性政治互信将进一步强化,两岸政治协商谈判的认知问题将出现新的飞跃。目前,两岸双方和台湾内部对于政治协商“对谁有利,对谁不利?”等问题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认为,随着双方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认知的进步,两岸政治协商谈判可能性增大,可为目前已经滞后的两岸公共事务政策制定打开瓶颈。笔者认为,两岸展开政治性协商,对于在两岸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现实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台湾方面来说,需求会更大一些,实际收益也会更高一些。因此,从整体利益需求看,台湾方面应加快步伐推动两岸展开政治协商谈判,以改善自身发展环境。只有透过两岸政治协商,台湾方面多年来期待解决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和安全困境问题、台湾民众迫切希望改善的外部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空间拓展等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明显的改善。相比之下,大陆方面从两岸政治协商中可以获取的直接收益很有限,除了可以进一步分享两岸人民和解的和平红利,以及大陆民众的政治成就感方面可以得到部分满足外,大陆方面可获取的直接利益相对较小。笔者甚至认为,大陆方面在政治协商谈判中可能更多地是居于守势,一旦进入实质性谈判,大陆方面就必须向台湾方面释出更多空间,甚至还要艰难地做出重大的政治让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