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弘扬中华文明 建设文化强国
——第七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http://www.CRNTT.com   2022-02-21 00:22:01


第七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中评社╱题:“弘扬中华文明 建设文化强国——第七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作者:梁浩执笔,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

  2021年12月16日,第七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研究室、文旅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本届论坛采取全方位云会议形式,线上线下结合,北京大学设主会场,台北、高雄和北京郊区共设3个分会场。论坛继续得到了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特地发来贺函,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中华文化总会原会长刘兆玄、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等领导嘉宾视频致辞。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陈立、总政歌舞团原副团长李福祥少将、中国科学院原办公厅主任柳怀祖等在北京郊区分会场出席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文化艺术界、新闻界150余位专家学者以视频连接、分会场参与、提前录制视频、提交论文等多种形式参与论坛。论坛收到论文70余篇。

  据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教授介绍,本届论坛以“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论坛整体由主论坛、大会演讲和3个分会场互动讨论三大板块构成,专家学者就“两岸共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新路径”及“两岸艺术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研讨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背景下,两岸同胞如何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建设文化强国,幷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现将与会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共同瑰宝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为论坛开幕发来的贺函指出,中华文化论坛创办至今,秉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初心,为两岸共议中华文化固本开新、共促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贺函强调,两岸同胞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去中国化”等“台独”图谋,进一步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携手推动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繁荣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共同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视频致辞时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中华文化论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本届论坛以“弘扬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国”为主题,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彰显了中华文化连接两岸同胞心灵的精神力量。两岸中国人拥有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从根子上讲,是对历史的尊崇,是对民意的顺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对民族大义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捍卫。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亲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必将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中华文化总会原会长刘兆玄对在当前疫情下成功举办中华文化论坛表示祝贺,认为论坛在目前两岸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视频致辞中他阐述了中华文化中王道思想的当代价值,认为王道思想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和普适性。他幷通过多年来他倡导的王道指数系统,阐述其对于当前时空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致辞表示,北京大学发起创设中华文化论坛,希望依托北京大学和两岸高等院校的学术资源、文化底蕴,集合两岸教育界、文化界、学术界的精英翘楚,共同就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进行充分讨论,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还希望两岸同仁能以中华文化论坛为契机,在哲学、艺术、文化产业、大众传播等多元议题上开展良好合作,做好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和交流机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文化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碰撞出更多火花。

  东方国粹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孙浩茗认为,文化是推动两岸融合的纽带。有了共同的文化,有了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思维,所以两岸统一势不可挡、势在必行。两岸统一最好的方式是和平统一,主导权在大陆,什么时候统、什么方式统都是大陆说了算,但是主力军在台湾。因为现在在台湾,已经有了一股主张统一的暗流,渐渐将成为明流和强流。两岸同胞同祖同根同文同种,大家每次见面都十分亲切,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上的融合。虽然大家口音不一样,但是交流起来很顺畅,文化指导着我们思想、行动,没有文化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同时强调,要特别感谢台湾同胞,尤其是在近几年来困难的形势下,为捍卫、保护、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做出的努力。

  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国民党原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对于本身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使得中华文化不但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迄今仍蓬勃发展,同时也是台湾在文化场域精彩繁盛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大陆与台湾的共同认知基础,两岸人民建构心灵契合的共通语言。基本上,中华文化的儒家思想,在大陆与台湾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阐述孔子思想的《论语》更是个中翘楚。在人与人相处方面的哲学,正可适用于两岸,尤其适用于同胞间良性互动,促进两岸认同。两岸有识之士可用接地气的语言、文字、影音等多元形式,契合心灵的先让台湾同胞瞭解,大陆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仁德展现,进而争取两岸认同,则知悉真相的台湾同胞将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中研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云汉认为,中国文化基因不信“霸道”这一套,尊崇王道济弱扶倾,毕竟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高度相互依存,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旁人之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重点在于如何让中华文化具有主体性,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不断演进。两岸走过不完全一样的现代化过程,但相信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相互感应的思想或指导原则。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一定要让文化是可以实践的,必须要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生活各领域都能实践。

  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富男认为,爱护中华文化不是口号,企业跟政治都要讲究“执行力”。元宇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可定义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空间,能不能在科技上发展成功没把握,但元宇宙若用在中华文化执行力,绝对会成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道湘认为,董仲舒适应汉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将传统儒学与法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家学说结合起来,建立了“大一统”思想体系。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大一统”观念已成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今天,它的现实意义在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当今剧烈变动的世界,必须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底线共识。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彭丹宇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间曾经有着悠久的记忆和广泛的认同。“台独”分裂势力忌惮由于文化认同而导致走向国家的认同,从而最终走向国家统一,因此在这些相关领域拼命地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等联系。事实上,中华文化影响不可能完全去除。两岸同胞应当携手同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凝练现代文明的精髓,唤醒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整体利益,共同书写中华优秀文化新的前景,让优秀中华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志民认为,丝路精神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体现中国负责任世界大国的担当,体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精神,体现开放、绿色、廉洁三大理念,为构建“丝路新秩序”提供价值导向和规范引领。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发展中经济体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超越了近代以来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旧思维,开创了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中国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史红分析了审美文化以物质遗产形态、精神遗产形态、知识形态、艺术形态、教育形态、经济形态等传承,认为中国审美文化传承形态,是一个结构紧密衔接、前后相互辉映、逐层渐进推动、多样互动连接的形态。对其的梳理、分析与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理性认识,幷给有关实践性发展以提供参考。

  台湾新北市原文化局长李斌分析了河南卫视展现唐朝历史文化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台北和北京故宫文创产品、以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为灵感设计的一套茶具等“走红”和获奖原因,认为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元素,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推广中华文化。

  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李少青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和合”二字最能体现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及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的认知观念,这对于当代消弭社会矛盾、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书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艺术实践和审美领域,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法自然”和“书为心画”相统一的书法艺术实践中,中和之美是中国书学理论的核心和审美的最高理想及原则。

  中国书画院执行院长、《风云人物》杂志执行社长翟鑫认为,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自身文化内涵主要为“喻物性”、“缘情性”、“伦理性”和“禅意性”等四种表现形式。中国书法艺术蕴含着历史时代的变更,体现传统文化的哲学意蕴,强调崇高的道德品质追求,具有儒家的“中和”之美、“雄健”与“充实”,道家的师法“自然”、“阴”与“阳”、“气韵生动”,禅宗的“禅味”、“悟”与“圆满”。我国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创造了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聚集了我国文化的浪潮,影响和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新文化人。

  二、牢牢把握岛内各方面情势和两岸文化特点,拓展合作空间

  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罗祥喜和中评智库基金会学术交流部主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研究部主任束沐认为,2016年台湾政党轮替之后,执政的民进党当局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没有交流对话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转趋严峻甚至紧张,文化交流也大受冲击。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持续以及中美博弈等的叠加影响,两岸文化交流面临更大的挑战。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对两岸文化交流的负面影响明显,岛内相关舆情热度大幅下降;台湾涉及两岸文化的议题被政治化;绿营利用疫情影响两岸交流之机,推动“去中国化”,以“多元文化”稀释“中华文化”。同时,疫情发生以来“宅经济”、“云视听”在台湾社会家喻户晓,玩抖音、刷微博、追陆剧等两岸文化交流新形式在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中蔚然成风,两岸文化融合出现新的机遇和增长点。面对岛内以“台湾多元文化”包装“去中国化”的逆流,两岸文艺界应用好大陆惠台政策资源,创造更能引起台湾年轻世代共鸣、更多体现“正能量”两岸史观和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宝吉祥文史教育协会理事长冯明珠认为,文史教育在台湾因蔡当局去中化而日益式微,但文化薪传在民间,当局不愿做,就由我们来做。多少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在最式微时,生命力都非常坚强,幷将继续传播、发展。一如日本殖民台湾50年,闽南、客家文化仍深植台湾,深信当今台湾蛮横推动的弱化中国历史与文化教育必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国民党文传会前主委、前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作家杨渡认为,当年郑芝龙与荷兰打赢料罗湾海战后,东亚方维持和平200余年,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重启世界国与国的大战。面对西方强权,非得有足够利器与之对抗,东亚才能恢复和平。这表明,东亚需要一个稳定、强大的力量,与其他国家维持一种军事平衡,方可维持长久的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褚静涛回顾了连横发愤着《台湾通史》及《台湾通史》在台湾和大陆出版传播的情况,分析了《台湾通史》的学术价值,认为《台湾通史》以大量的、无可置疑的史料,充分证明台湾是中华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闽粤移民千辛万苦开拓出来的,闽粤移民是汉民族,台湾主流文化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人是中国人。近30年来,由于两岸政治上的歧异,台湾岛内有学者以台湾不归中国大陆行政管辖,发展到否定台湾属于中华祖国,歪曲甚至否定闽粤移民对台湾的开拓,出版了几十部台湾史纲类的著作,不管他们如何费尽口舌、肢解史料,都无法自圆其说。

  南岛语族文化溯源研究会研究员李晏芮以南岛语族发展历程为例论证两岸文化一脉同源。南岛语族涉及100多个国家,使用的语种超过1000个,是一个庞大的区域空间,蕴藏了很多的文化。五六千年以前,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包括生活在台湾的人们通过航海等手段,往南抵达新西兰、澳大利亚,往东抵达复活节岛,往西抵达马达加斯加一带,使南岛语族扩散开来。这一史实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宗同祖同源。不管将来用什么形式,都是不能分割的。大陆和台湾一定会在统一进程中,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平潭实验区岚台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方意茹介绍了平潭两岸国学中心有关经验。该中心紧扣“两岸、青年、国学、创新”四大元素,注重凸显将国学社会化、生活化特征,以国学为牵引,以互联网为手段,拓展“体验式”“融入式”交流活动,推进两岸青年不断用理念碰撞、理解、重构彼此认同,着力通过中华文化熏陶,重塑认同两岸之间血缘、历史、文化联系。实践表明,文化的根本属性是认同与融合,文化因素影响了个人在群体中的身分归属、社会价值偏好与政治立场偏好的认同与融合。欲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希望于两岸青年,那么以文化为媒介凝聚和形塑两岸青年间的认同基础,便是台海和平稳定基石,应是对台青年工作的核心要旨。建议复制推广平潭两岸国学中心模式;发挥毗邻区位和历史文化特色,以文化增进两岸情感认同;营造两岸青年学者学术研究氛围,增进两岸青年互动瞭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谷宁和北京奇迹和牛店长陈威廷选择了贡糖、红龟粿、牛肉面、鼎边锉等台湾小吃做研究样本,来管窥两岸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变化,认为不论今时两岸形势如何变化,饮食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始终倔强独立又润物无声地维系着台湾与大陆无法人为割裂的血脉亲情。两岸的血浓于水,不仅要在书本中、会议中与宣传中体现,更要在这日常饮食的具象中延续,而这或许正是更有生命力的亲情证明。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史所副研究员李跃乾梳理了日本警察统治网络在全岛的建立,以及警察纪念日和纪念碑的设立情况,认为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在台湾实行警察政治,日本殖民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政策,都是通过警察落实的。建立警察纪念日和纪念碑制度,是台湾总督府改造台湾民众的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值得研究和注意。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