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工程师“卓越”的秘诀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22-09-19 15:14:32


  中评社北京9月19日电/据光明网报导,“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命题。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多聚焦于“工程师的培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梳理近年来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成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太“虚”,祗有理念,看不到过程,缺乏真实的实践体验;二是太“实”,祗有过程,看不到思想,缺乏深度的理论支撑。如何做到“虚”与“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有深厚的高等教育素养,又要有真实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经历。作为高等工程教育近距离的观察者、思考者和实践者,湖南工程学院曾永卫教授立足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开展了近二十年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其专着《卓越工程师培养论》正是紧密结合现实与国情,研究如何培养卓越应用型工程师,并力求贯通中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经世致用的典范力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任校长、现任工程院院长查尔期·威斯特(Charles Vest)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如何能够让中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工程师培养要着力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2020年达到614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16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5%,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另一方面,我国工程教育又表现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多年的难题。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仍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对于工程教育质量,“业界”的共同反映是:工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瞭解,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岗位适应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凡此种种,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尤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我国迫切需要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论》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和新经济背景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怎么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两个工程教育最根本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思路紧扣“规律”、“反思”、“借鉴”和“行动”四个关键词,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着力解决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而带来的“工程性”与“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全书基于卓越工程师内涵和特质,提炼并归纳工程师的成长和培养规律, 客观、理性地分析当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中西方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从学理上系统梳理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理论体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经典案例。同时立足湖南工程学院工程师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的实施,实践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法和途径。此外,随着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全书还探讨了如何主动适应新经济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和随之带来的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