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郑永年:执政党需吸纳社会力量促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08-12-30 17:17:37  


新加坡的发展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中评社香港12月30日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今天在《联合早报网》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中国政治制度不学西方,但这幷不是说不能向社会吸取改革者”。作者认为新加坡是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从社会吸纳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执政党必须是人民的一部分的问题,所以“改革开放:中共应向社会吸引官员”。文章内容如下: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无可否认,在这30年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越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奇迹。一句话,整个世界因为中国的崛起而改变。但也不容否认,不仅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问题,而且在继续改革的道路上也面临难以想象的障碍。

  很容易理解,在纪念30周年的时候,无论在海内还是海外,当很多人为中国成就而赞叹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质疑,甚至有了抵触情绪。在整个世界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这种情绪表现得尤为强烈,各种有关“主义”的争论又浮现出来。

  如何纪念前30年?最富有意义的事情,是考量如何进行今后30年或者更长历史时期的改革和开放。中国的成就因为改革开放而取得;因为改革开放而导致的问题也必须经由继续的改革开放而得到解决。除了不间断的改革开放,中国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可以途径。

           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在过去的30年,改革开放是由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过程组成,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改革理解为内部开放。正是因为是内部开放,改革获得了巨大动力。中国的改革从经济改革开始。

  经济改革因此就是经济过程逐渐向各社会群体开放。这个过程先是向农民开放,就是农村经济改革。农村经济改革把农民纳入中国的经济过程,为其他方面的经济改革注入了动力。没有前期农村改革的成功,很难想象工业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

  工业改革本身也是一种开放的过程。当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时候,当时的领导人在不完全否认计划体制的前提下,把经济过程开放给计划体制之外的力量,那就是非国有部门经济。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最终对国有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而为国有部门的改革造就了巨大的动力。向既定体制外的力量开放,利用体制的力量来克服旧体制的阻力,这就是改革。这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

  政治方面的进步也离不开内部开放。经济改革导致了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必然要反映在政治过程中。政治过程的开放最显着的就是反映在执政党提出的“利益代表”的概念中。“三个代表”的概念就是说执政党要代表方方面面的利益。

  在这个概念的引领下,执政党成功地把政治过程开放给新兴社会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近年,执政党也开始关注工人、农民、农民工和其他在改革开放过程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的利益。

  无可否认,内部经济开放和政治开放幷非等速进行,经济开放的速度远远大于政治开放;同时政治过程开放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程度不同,对强势群体的开放远远大于对弱势群体的开放。但不管怎么说,正是内部经济和政治过程各方面的开放构成了中国内部改革的主题和动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