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陈平原: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

http://www.CRNTT.com   2009-04-18 07:32:41  


北大陈平原教授
  中评社北京4月18日讯/宁波网昨天登载北大教授陈平原文章:《何为/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全文如下:

  【一】 

  晚清以降,中国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知先觉者多持“变革”态度。只是到底采取何种策略,是“破旧立新”,还是“立新”而不“破旧”,所谓激进与保守之争,关键在这儿。最近十年,随着“国学热”以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如何评价“五四”,成了论争的焦点——誉者认为此乃“创造性转化”,开启了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文学的新纪元,没有“五四”,就没有今日中国的崛起;毁者则将其与灾难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称其全盘西化的主张,以及对传统中国毫不留情的抨击,导致了鲁迅所讥笑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而已集.小杂感》)的激进主义思潮泛滥。 

  如何理解二十世纪中国诸多波澜壮阔的大转折,与怎样阐释五四新文化,二者密不可分。

  在我看来,历史从来都是蕴含着“演进”与“嬗变”、“延续”与“转型”之互相缠绕,而并非朝着某一既定目标高歌猛进。有矛盾、有争斗、有漩涡、有断裂,这都很正常;要不,总是“一团和气”,这世界也太安静太没趣了。与过去对于“革命”的盲目崇拜相反,今日中国,刻意讲求“和谐之美”,“断裂”云云因而也就成了洪水猛兽、万恶之源。大众传媒上,除了表彰太平盛世之“莺歌燕舞”,再就是对于曾经有过的“文化断裂”的一致谴责。

  想像人类的天空“万里无云”,从未“阴霾密布”或“电闪雷鸣”,实在过于理想化了。阴晴无定、风雨交加,那就是正常的世界。而且,无论阴、晴、风、雨、雷、电,都有不可抹杀的历史价值。今日被大众传媒妖魔化了的“文化断裂”,作为“连续性”或“文化保守”的对立面,乃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大至人类文明的足迹,小到现代中国的进程,都是在变革与保守、连续与断裂、蜕化与革新的对峙、抗争与挣扎中,艰难前行。正因此,所谓“文化断裂”,并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而只是一种历史描述,即社会生活、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处在一种激烈动荡的状态——既可能从此了无牵挂掉头东去,也可能藕断丝连此恨绵绵,还可能“抽刀断水水更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