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张亚中:台湾前途未定论 政治幽魂

http://www.CRNTT.com   2009-06-18 00:39:51  


  
     “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变形:“台湾前途未定论”

  蒋介石与蒋经国任内很清楚认为,不仅是台湾,连同中国大陆都是“中华民国”“主权与治权”的一部分。蒋经国的“国族认同”很清楚,“中华民国”就是中国,要与中共争中国的正统,而不是搞分离。台湾的人民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中国人与台湾人是两个可以相互包容的概念。这段时间没有“台湾前途未定论”的问题,台湾的前途很清楚:蒋经国是要把台湾建设成三民主义的模范省,其目的是要光复大陆。

  (一)始作俑者李登辉寻求建立属于台湾的“国族认同”

  李登辉接任“总统”以后,一方面透过“国统纲领”接受了北京在中国大陆享有治权的看法,但是另一方面,却为寻求“独台”(“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存在“宪法”上的统一约束)或“台独”(台湾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没有统一问题)找寻理论基础。为了达此目的,李登辉在其任内进行一个新的“国族认同”改造过程。

  只要是人的社会就会有“我群主义”,小者是家庭、中者是部落、最高层次是建立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说,“国族主义”是“我群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李登辉担任大位以后,分别从族群、制度、政治上建构以“台湾主体性”为内涵的认同,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属于台湾自己的排它性“国族认同”。

  从心理学上来说,“寻求差异”是界定“我群主义”最简单的方法。1990年代以前,台湾内部有所谓“台湾人”与“外省人”之别。为了强化台湾内部的“我群主义”,李登辉以“新台湾人”的论述来涵盖“台湾人”(包括闽南、客家、原任民)与“外省人”,其目的在区隔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至此,“台湾”与“中国”成为两个不同内涵的“我群主义”。“台湾人”与“中国人”为两个不再相互包容的概念。

  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给了李登辉建构与大陆“差异”的绝佳机会,在他任内,成功建构了台湾与大陆之“异己关系”,所差的只有如何建构“国家”这一部分。

  在现实的国际环境下,李登辉知道,台湾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建立新的“国家”,“台湾共和国”的“台独”路线不易成功,因此,他采取了“借壳上市”的方法,即改变“中华民国”体质的策略。简单地说,他开始走一条“独台”的路线。

  在政治上,李登辉从1993年起推动加入联合国。他完全瞭解到,只要台湾寻求加入联合国,北京一定会打压,而北京的打压正好可以激起台湾“我群主义”的团结。1993年起,李登辉不断挑动北京的神经,1990年代北京多次文攻武吓的结果使得李登辉成功地塑造出台湾被打压的悲情意识,而这个悲情意识正是台湾“我群主义”最丰沃的温床。

  1994年,李登辉将“一个中国”去政治化与法律化,一个中国不再是“中华民国”,而是个历史、文化、地理、血缘上的概念。1999年推动“两国论”。李登辉很巧妙地以“台湾主体性”名称做为国族建构的诉求,他的“台湾主体性”路线图是先凝聚台湾内部的“我群主义”,再逐步从“我群主义”过渡到“国族主义”,即建立属于台湾人的“国家”。

  李登辉的另一个做法,即是以“民主”做为“我群主义”成长的养分,这也完全合乎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因此,几乎没有人会或敢于提出挑战。我们揣测李登辉的想法,只要台湾不断的民主,台湾主体性自然会愈来愈强烈,最后会自然演变到台湾“国族主义”的形成,让两岸的永久分裂成为事实。李登辉选择了一条由“量变到质变”的策略,他的国族主义建构路线图为:“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到台湾→“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叫“中华民国”→台湾叫台湾→台湾是台湾共和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