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王国维孙辈讲述国学大师的悲情家族

http://www.CRNTT.com   2011-07-16 10:49:55  


 
  再传弟子的感激

  一位良师砍掉一路荆棘

  作为再传弟子,此次与王国维的后人见面,黄奇逸认为很是有幸,并借此寄托自己的感激之情。“我们后人总觉得亏欠了王先生,学术上,他砍掉了荆棘,开辟了一条平坦的道路让我们走。”

  几乎熟读王国维的所有著作,对王国维学术方面的成就,黄奇逸一言以蔽之:“先生的书是难懂,但是‘让’不过。他在很多学术领域都是一个高峰的标志,要了解这个领域,你必须得踏上先生研究的这个台阶。”培养人才的成功,是黄奇逸认为王国维的第二点成就。师从王国维的谢国桢、丁山、刘节、徐中舒、戴家祥等人,都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界最中坚的人物,在全国的知名大学任教,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著作涉及面广,但是由于古文居多,多给人以艰涩难懂的印象,在黄奇逸看来,这也使得其不为人知。“对学术不了解,就对本人不了解,不晓得他的书有好精彩。”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局限,王国维的局限跟每个人一样,都是历史性的。”黄奇逸认为:每个人活在当代,只能看到现在和过去,将来的新材料、新证据、新方法都无法预料。早报记者谭晓娟摄影李国东

  死因新说

  先生因忧郁症投湖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毫无争议,但是对于其死因,历时多年,仍然富有争议:“殉清说”、“尸谏说”、“经济债务说”、“殉文化说”……基于自己的了解,黄奇逸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因忧郁症而死。

  记者手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话至今不知已被多少文人引用,而这,也正是这位近代博学通儒一生为学的真实写照。

  时光流转。在60平方米的房子里,王慈明坐在木椅上静静休息;旁边92岁的妻子顾华,两位老人端坐,平静娴雅。这是一代大师后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洁朴素只有从繁华热闹中蜕变而出,才具备真味,最为长久和真实。

造化从来要忌盈

  ———关于王国维先生死因之感言

  黄奇逸

  明年将是王国维先生辞世八十周年纪念,有幸的是前几天在望江公园见到了王国维先生投水时年仅11岁的儿子王慈明先生及孙女。

  当然,与不胜仰企的老人相见不免就谈到了王国维的死因。几十年来国内许多谈到王国维死因的文章,各说不一。大体有“殉清说”、“尸谏说”、“经济债务说”、“殉文化说”。而我个人却认为先生死于严重忧郁症。王先

  生的一生,应该都处于一种“内向的忧郁型”人格之中,其弟弟王国华对他幼年的印象,就是“寡言笑”。他的童年在清勤自处中是很孤独的,他刚四岁,生母凌氏就不幸病故,十一岁前,父亲一直在外地谋生,从小依赖祖姑母抚养。1887年(王先生十岁)其祖父去世。1906年,其父亲去世。1926年其长子王谮明不幸病逝。同年,关于抚恤金及婆媳的“误会”(王先生语),其一生最要好的挚友罗振玉与先生闹翻(王、罗是儿女亲家)。罗不仅大肆指责先生,且盛气凌人。不立城府的先生省躬罪己,忍辱含气,认为“此误会久之自释”(王先生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