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古拉格群岛》的命运变迁:禁书变成教科书

http://www.CRNTT.com   2011-07-14 12:07:35  


 
  一个淳朴而又勇敢的人所采取的简单的一步就是不参与虚假,就是不支持虚假的行动!但是作家和艺术家却能够做得更多:他们能够战胜虚假!在与虚假进行斗争中,艺术过去总是取得胜利,而且现在也总是取得胜利!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公开的,无可辩驳的!在这个世界上虚假能够抵御许多东西,但就是不能不切实际地抵御艺术。 

  而且一旦虚假被驱散,那么赤裸裸的暴力就会立即显露出它的一切丑恶——而暴力也就变得老朽,将会死亡。 

  在俄语中有关真理的格言是被人们所深爱的,它们稳定地、有时又是引人注目地表达了那种并非微不足道的严酷的民族经验: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本报有删节) 

  文学的“沉痛使命” 

  ——索尔仁尼琴作品解读 

  一个没有在刀锋上行走过的人,怎么会知道脚痛呢?如果作家不痛彻心扉,怎么能代表我们所有人去痛呢? 

  真正的好作品都带着悲愤的味道,又仿佛是对真实生活的补偿。他们的生命被磨折、被损耗,做最大的功,用最大的效率,把耀目的美投射到作品之上。 

  就揭示存在而言,卡夫卡深刻,乔伊斯复杂,普鲁斯特丰富,但要论人性的深厚,还要数索尔仁尼琴。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作品比《古拉格群岛》更具文学的“沉痛的使命”。 

  是索尔仁尼琴开拓了我们认识的疆界,使我们活得更加明白。他的文学力量首先就在于无比真实,他曾引用一句俄罗斯谚语:“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为此,索尔仁尼琴创造出一种新的多元小说形式,或者如诺贝尔奖授词所说的“没有主角的小说”。照索本人的说法,就是“每一个人遇到与己有关的事情时便成了主角。”他太关注每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才采取了一种复调手法,让各自独立而不相融的声音在作品中出现,通过互相争辩、补充与加强,使主题更加深化。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上,这完全不亚于乔伊斯对人的潜意识的挖掘。我把这种形式称作东方现代派文学,我甚至觉得,正是这种形式才反映了人的原子化,人们表面上像一群猢狲,没有个性,内心则犹如甘泉,当偶然相遇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使他们得以在人群中认出自己的同类,沉睡的人性顿时便会在心中苏醒。 

  这样的场景在《癌病房》中比比皆是,它也是我最喜欢的索氏小说。作者将每个人物都置于死亡的边缘,不断逼出一个俄罗斯文学的永恒主题:人为什么活着?小说的叙述十分散漫,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重点,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那些病人的言行思考,展示不同背景下每个人的复杂性格、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这种随心所欲的写法使我们更接近于生活本身,确信生活还有它的另一面,这难道不令人震动? 

  就揭示存在而言,卡夫卡深刻,乔伊斯复杂,普鲁斯特丰富,但要论人性的深厚,还要数索尔仁尼琴。他告诉我们,真实地生活,至少可以给自己的内心以自由。当初《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甫问世,苏联评论家就评道:“我们看这篇杰出的小说时,内心痛苦得紧缩,但又觉得自己的精神在向上飞扬。”《癌病房》中的奥列格大病初愈,走出医院,纷繁的街头风景被他看作创世的奇迹和礼物;甚至《古拉格群岛》里逃跑的“囚犯”在中亚草原上露宿的情景,都在不断地向人发问:这一切的意义何在?从而让人在无法解脱的沉痛中,仍然感受到一种高扬的人性。 

  索尔仁尼琴熬过地下写作的岁月,就像神话中的勇士从海底走出。他的祖国完全理解他,用了半个世纪。中国读者真正理解他,还需要时日。就像近来一位艺术家谈到鲁迅时所说:重要的不在于他是谁,而在于我们是谁,我们愿意被他照亮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