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古拉格群岛》的命运变迁:禁书变成教科书

http://www.CRNTT.com   2011-07-14 12:07:35  


 
  离开和留下都需要勇气 

  书都有自己的命运,作家也是。 

  索尔仁尼琴先抑后扬的戏剧化人生,放眼望去倒并非没有同类。比如:帕斯捷尔纳克。 

  一个没有在刀锋上行走过的人,怎么会知道脚痛呢?如果作家不痛彻心扉,怎么能代表我们所有人去痛呢?一篇不痛不痒或者强赋新愁的文字,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呢? 

  帕斯捷尔纳克,20世纪初俄语文坛的天才诗人,从1933年到1943年,十年间没写一行诗,就这样挨过那些悲剧的日子。从1948年起,他开始写他一生最浩大的作品《日瓦戈医生》。默默写了近十年,他就是那个隐忍沉默的日瓦戈医生本人吧,幻想和写作从来都是软性的弱者的反抗。这样的痛苦和压抑,反把他的文字推上了巅峰。1957年意大利文译本未获作家本人允许而出版,一年之内欧洲所有语种的译本都出齐了,1958年他获得诺奖。他没有去瑞典领奖,在拒绝信中他写道:“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接受这份已经决定授予我的、不应得的奖金。”他公开检讨,低声下气,只求不被驱逐出境。七十岁时,黯然辞世,在莫斯科附近一个小村子。 

  索尔仁尼琴,他的个性与帕大叔不同,也不那么惧怕驱逐出境。“在1967年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发表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结果大会通过了谴责索尔仁尼琴的决议,两年后更是开除了他在作家协会的会籍。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当局将此视为“冷战性的政治挑衅”,阻止作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自此之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无法公开出版,本人受到严密监视。1973年,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巨著《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版,索尔仁尼琴再度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攻击。1974年,他被驱逐出境。出国后的作家隐居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中,依然笔耕不辍。” 

  因为索尔仁尼琴离去,所以他可以回来。他挨了二十年以英雄的身份回来。我不想说他的做法就比帕斯捷尔纳克更有勇气,离开和留下都需要勇气。 

  怀璧其罪,想到这样两个得诺奖的人,我也忍不住有点唏嘘了。他们的不幸代表着民族的不幸,但是不幸也成就了文学的高度,不仅是他们本人的高度也是本民族在他们各自创作的年代文学所达到的高度。“文章憎命达”,境遇太顺太识时务的人哪里写得出有深度的东西来呢,真正的好作品都带着悲愤的味道,又仿佛是对真实生活的补偿。他们的生命被磨折、被损耗,做最大的功,用最大的效率,把耀目的美投射到作品之上。

  来源:华商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