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鲁迅之子 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9:17:00  


周海婴镜头下的“沪上三姐妹”,其中之一马新云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周海婴的大半生都以“鲁迅儿子”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扮演着一个伟大父亲的“护旗手”的角色。而他毕生保有的摄影爱好,以及他在摄影艺术领域的造诣和成就却鲜为人知。

  直到2006年春节,周令飞在北京整理房间时发现一个樟木箱,打开一看,竟藏有父亲70多年来拍摄的两万多张底片,每张底片都带有底片夹,硬纸壳里有透明的薄纸袋。他看到父亲把底片一条一条地剪开放在里面,并标好每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和所用相机型号。

  “这里面有这么多底片啊?”周令飞问父亲。“以前拍得太多了,也没时间整理。”这偶然一句,触碰了周令飞敏锐的神经。七十年代时,周令飞也曾在《解放军画报》当过摄影记者,直觉告诉他,这里面一定藏着“宝贝”。第二天,周令飞就开始为父亲整理底片,由于两万多张都是负片,他便花了一大笔钱将之扫描出来,保存在电脑里。

  一张张照片翻过,民国时期上海特有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态跃然眼前,有弄堂里的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有弄堂外的街头景象和社会风情。周令飞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四、五十年代,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生活的样子。照片还包括1948年底许广平母子随新政协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参加新中国民主政治筹建的场景。周海婴作为当时唯一在场的记录者,使得这组影像成为新政协历史上的文献孤本——这也是他自己最得意的照片。

  这使周海婴的这批作品更加弥足珍贵。他曾在摄影集的自序中写道:“在摄影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与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翻看着照片如获至宝的周令飞难抑心中的激动,他感激北京干燥的气候让这些“凝固的瞬间”得以留存,也使得他在周海婴人生的最后几年真正读懂了父亲。

“华中轮”上的历史影像

  周海婴自儿时起就对照相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他写道,“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这是镜头随人生选择的奇妙,抑或是我10岁便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的机缘。”

  1936年鲁迅去世的秋天,许广平的健康状况一直很不好。次年春节,母亲的好友蔡咏裳来访,并建议她带8岁的海婴去杭州修养散心。

  那便是周海婴生平第一次按快门。“蔡咏裳阿姨带了只蔡司牌小型相机,不时给我们拍照。我是生平首次按快门,可惜我的手震动不稳,拍的那几张,图像都不清晰。返沪后,她送来一叠照片,至今还留存在我的相册里。”

  此后,周海婴对摄影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在三、四十年代,照相机和底片价格之昂贵是今日无法想象的。1943年,许广平一位较富裕的朋友借给周海婴一只小方木匣镜箱,他才由此正式开始学习摄影。

  国共内战爆发后,尤其是到了1948年,社会形势日趋紧张,许广平母子已处于重重监视之下,“母亲作为鲁迅夫人的社会地位已保障不了她的安全。”那年,周海婴19岁,正痴迷于无线电收发,经考试取得了执照,还参加了“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然而“即使有这个民间组织的牌子,仍然挡不住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他写道,“巷子里那些挑担子的、补鞋的人从表情动作来看都不像生意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