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鲁迅之子 周海婴的镜匣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1-10-23 09:17:00  


 
  周海婴也正是在霞飞坊遇见了未来的妻子——他镜头下的“沪上三姐妹”之一马新云。周海婴形容道,他们的相遇和相恋就像“是两股不同方向流来的山泉,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了。”

  1946年抗战胜利后,马新云一家搬进了周海婴隔壁的62号。“这家人口众多,除了大人,孩子有七八个,令我高兴的是这家的孩子并不回避我(他在前文提到自己由于常年生病,消瘦苍白,看起来像那年代最可怕的‘病痨’),特别是二女儿马新云,脾气随和常常愿意与我交往。这样我们就渐渐要好起来了,一起做功课玩耍,有时去霞飞路逛马路,或到弄堂斜对面的‘国泰’或朝东稍远一点的巴黎电影院去看好莱坞影片。”

  周令飞说,他与父亲一起整理照片时,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拍摄时间和地点他已经记不得了。这时,母亲马新云便一起加入进来,和周海婴共同梳理当时的场景,回忆照片背后的故事,就好像又回到了那段美好的旧时光。

  同样爱好绘画的布列松曾说过,“照相是一种直接的行动,而绘画是一种思索。”陈丹青也似乎从摄影和绘画中找到了周海婴和鲁迅这对父子间的联系,“鲁迅从文,自小酷爱画画,海婴专攻科技,终生喜欢拍照。说来并非虚妄而牵强:这对父子间有迹可循的遗传,是迷恋图像、敏于观看。”他写道,“这对著名的父子各自见证了嬗变的时代,两代之隔的言说方式,则分别选择了嬗变的媒介:在书写时代,因苦闷而呐喊的慈悲心,鲁迅以入木三分的文学描述清末民初的众生相;在影像时代,因善良而观看的好奇心,海婴悄然自喜,沉溺摄影,留取民国末年接连共和国之间的韶光。”

  周令飞说,在他父亲的照片里,他看到了真实的影像。用两个词形容那些照片,那便是“真”和“珍贵”。回想起七、八十年代自己在《解放军画报》的作品,他觉得十分羞愧,“那都是为采访和交稿,为某一种需要去拍摄的。每次父亲看到照片都会说,‘又是摆出来的,真难看!’而那时在父亲面前,我是有点沾沾自喜的。现在回过头看,那些照片什么也不是,因为都是假的。”

  反观解放后的摄影,周令飞认为那都是有价值取向的,“是为某种东西在服务的,自我的东西很少,这些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摆拍的东西,虽然是历史的痕迹,但作为摄影手段,在未来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我是蛮存疑的。”他说,“但在父亲的照片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目的,不为发表,完全出于热情和爱好和对摄影的专业精神。看到他的照片,我觉得父亲在讲述他的性格、他的人生、他的观感,告诉我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从他的摄影里,我看到的是父亲真实的那一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