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方舟子打假的最终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2-02-03 11:27:18  


 
  质疑贺卫方不发论文就当教授,方舟子只参考“偏重研究功能”的评价体系且将矛头指向个人

  在方舟子质疑贺卫方“20年不发论文怎么当北大法学教授”期间,学者徐贲指出“对于社会热点议题的看法、见解甚至简单直接的剖析很难说不是另一种学术研究。”认为贺卫方长期致力参与社会公共议题讨论也是做学术。从整个争论来看,方舟子对贺卫方教授资格的评价基于“偏重研究功能”的体系,从而否定了学科间的差异以及象牙塔的公共功能。退一步说,纵使贺教授的水平如方舟子所言不堪,方舟子更应该质疑的其实是给予贺卫方职称的北大法学院,用公共财政给教授发工资的政府。

  质疑老罗英语学校涉嫌违法经营,方舟子没注意到政府给民办教育设置的高准入门槛

  2011年末,方舟子公开质疑老罗英语学校超范围经营涉嫌违法,坚持“干乾净净赚钱”的罗永浩事后承认“从技术上,完全合乎各项规定的运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罗永浩曾多次跑过教委要求办民办教育经营许可证,但未获批准,为此他的学校一直按55%的税率缴税(民办学校经营收入应按33%税率缴税)。没有合法“准生证”并非创业者们有意不拿,民营企业和政府打交道历来阻力重重,极低的行政效率与官僚横行,少数特权垄断市场之下。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以合法合规的标准去要求创业企业,大部分企业可能早已胎死腹中。

  ■ “锱铢必较”遭遇“不得不错”的无奈

  言行不一甚至善恶不明的普遍错误不全是个体责任,但方舟子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也容不下“国情”

  在解释中国人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心理时有这样的段子,“ 我们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又削尖脑袋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言行不一甚至善恶不明,在每个人面对选择时所考虑的“大环境”、“不得不”、“大家都这样”并不能完全只看做借口。写文章“假大空”、找枪手代写论文、抄袭、偷税漏税、行贿受贿都可能是现实权衡利弊之后的妥协,久而久之逐渐变成了大众口中“对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为个体开脱,而是这些普遍的错误背后确实有强大的生存空间。

  毫无疑问,方舟子有权对任何人或者机构提出质疑,甚至在面对公众人物时,从满足公众知情权出发,即使质疑不时,也应该免责。但也必须看到,方舟子打假战绩显赫的背后,正是他这种把一切问题绝对化、纯对化的打假态度遭遇谎言遍地的中国现实环境,才让打假斗士的功绩显得特别瞩目。

  “锱铢必较”和“不得不错”的交锋往往难以判断出绝对的对错,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不了了之

  方舟子历次打假的话题交锋中你来我往看似激烈,但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另一种难分对错的无奈。一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证明力并不算强的质疑或者推断,一边确实是从情理上无法全盘否地的瑕疵;或者说一边是坚持没有任何瑕疵的追求真相,一边是普通人在体制内不得不犯的错。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往往难以判断出绝对的对错,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不了了之。总之,在广告是骗人的,餐桌是危险的,经济学家是不靠谱的,统计数据是“全世界都不相信的”,房地产利润是永远神秘的的环境里,方舟子的“猎物”总会特别丰富,围观交锋的观众却总是难以抉择,无比纠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