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批判胡适中吸取教训

http://www.CRNTT.com   2012-02-24 14:40:08  


 
  从批判胡适中吸取教训

  《文化广场》:回顾胡适的一生,他的思想观念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欧阳哲生:大概从1895年到1904年,胡适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1904年到1910年,他是在上海接受新学堂教育;1910年到1917年,他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西方教育。这是他接受教育的阶段,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应该说,他在这个阶段怀着一种振兴中华、为中国开拓新教育的思想去求学,也为他的人生铺垫了非常扎实的学业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7年他回国到北大任教,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20年他主要在北大工作,也是他人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在学术上、在教育方面都为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胡适暂时离开了北大,到欧美去为中国的抗战做宣传。1938年开始,他担任了4年的中国驻美大使,卸任后又一直留在美国,直到1946年才回国。在这9年的时间里,他主要是为抗战事业做一些外交、宣传的工作。1946年至1948年,他回到北大担任校长,但这一阶段他没有多少作为,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内战时期。之后他离开北京,1949年去美国,在美国又待了8年的时间,主要是做“寓公”。在人生的最后4年,他到台湾做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般是把从1937年到1962年胡适先生逝世,看成是胡适的晚期。这一阶段他主要从事一些行政性的工作。他晚年在政治上主要是宣传自由主义思想,同时对国外的知识界和公众宣传中国文化。

  《文化广场》:你曾撰文分析过上世纪50年代“胡适大批判”的来龙去脉,认为对胡适的批判运动“不仅’‘搞臭’了一个人,而是在文化上搞垮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现在看来, “胡适大批判”对当下的学界是否具有警示作用?

  欧阳哲生:那场对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在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了过眼烟云。从那个运动中可以吸取很多教训,尤其是对于学术文化中的一些问题,不必采取这种批判式的运动。当然,不能说胡适不存在问题,对于他这个人也可以进行分析、解剖,但不能采取那种运动式的批判方法,那样反而不利于对他的研究。

  今天我们可以对胡适进行实事求是的、多方面的解剖,因为胡适的一生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也有他的问题,包括时代的局限以及他个人的局限,都可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只要是本着自由、独立的态度,我想对于胡适的研究仍然可以多方面地展开,而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