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郭世佑:“百年宪政”的认识误区

http://www.CRNTT.com   2013-05-13 11:49:03  


 
五、宪政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

  宪政既是治国成本最低的方式,也是一个国家与国民的脸面。不同的国家固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国情,需要采用不同的宪政模式与民主标准,不过,维护民权与限制公权则是任何宪政国家和地区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民主与法治乃人类共有的世界文明遗产,人类的某些惰性只有通过法治来限制,别无他法。

  时常有人说,人民的民主素质还不高,如果突然推行民主制,只会带来社会动荡。此论乍看起来很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至少还需回答以下疑点:

  一、怎样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是靠没完没了的政治学习来提高,还是在民主的实践中逐步提高?

  二、64年来,各级党政机关究竟为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做过哪些实事?提高了多少?时常鼓动民众对自己唱颂歌,这并非只是薄熙来的个人行为,它究竟是在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还是相反?

  三、人民的民主素质不高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既然许多地方的村民都可以参加村委会的选举,那么,大城市的市长与重点院校的校长为何就不能通过选举产生?

  较之晚清时期,今天的国情却已大不相同,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远不如清朝末年那么大。

  首先,清朝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朝,它以防范占全国人口多数的汉族作为基本国策,满汉矛盾不仅始终存在,而且随着晚清的衰败与丧权辱国的加剧,反而日益突出,满汉之间互相猜忌,互不信任,满人担心改革会把权力改到汉人那里去,汉人则把满人当作“外国人”(孙中山语),总觉得它没有改革的诚意,不怀好心,只能推翻。今天的中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其次,自湘军问世以降,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开始削弱,新军时期尤其是如此,今天的中国却是党军一体,并不存在此类后顾之忧。

  第三,晚清时期国库空虚,负债累累,新政的经费投入有限,时常捉襟见肘,今天的中国却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的生活水准已有明显改善,人心思稳,而不是人心思反。

  第四,教育普及、交通发达的程度已大大超过晚清时期,并不容易把宪法之治变成暴民之治。即便是生活在闽北浙南崇山峻岭的畲族人民,也是村村连公路,通邮政,还有电讯与网络互相联通,可以说,全国范围内已基本没有信息的死角。这给宪政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不仅同清朝末年相比,宪政之施已不存在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即使同孙中山、袁世凯与蒋介石主政的时代相比,既无列强侵凌之外患,亦无军阀混战之内忧,尽可励精图治,稳步前行。如果同1949年之后的毛泽东时代相比,亦当大增宪政之信心。比如,毛泽东时代的信息相对闭塞,冷战环境亦不允许从容思考,胜利者的自信容易根据并不对称的信息与战争思维,产生错误的判断,政治运动越动越乱。过去的政治失误可为后人的成熟张本,改革开放30余年的物质财富已为原本脆弱的国力奠基,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知识的社会化与全球信息的普及化,均乃提升国民素质的有效资源,今非昔比。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机遇与挑战,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担当与成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