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与智者对话:郭震远活出真实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4-05-06 00:29:42  


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台湾问题专家郭震远接受中评社的专访。(中评社 杨天摄)
 
  1968年本科毕业,郭震远回忆说,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正好遇到工宣队和军宣队进驻北师大校园。他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工宣队和军宣队浩浩荡荡地从大门进驻,我和两个同学灰溜溜地从后门走了。当然,他这个人从来不会灰溜溜。文革期间有一次组织下乡劳动,当时军训团在学校里当权,要求他们学解放军,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毛泽东语录牌背着。大家都写了“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分界线就看他和工农的结合”等等诸如此类的。向来不喜欢随大流的郭震远就别出心裁地写了一个“中国的革命没有千千万万的知识份子参加是不能成功的。”在文革期间写出这样的语录,确实是需要一定的勇气。

  郭震远背着得意之作到操场集合,很快就引来了很多看热闹的同学们。他们的军训团指导员气得直问,“郭震远,你这是什么意思?”“毛主席语录牌啊,请你拿出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翻到**页,我们共同学习毛主席教导。”那个指导员被围观的同学弄得满脸通红,但在那个情况下,又不敢不跟着他念。不然,帽徽领章就难保了。

  这就是郭震远,一个在性格上从来不灰溜溜的知识份子。有人说他很聪明,但他却自认为并不聪明,靠的全是“用功”二字。文革十年,他在最基层的工厂(公社级单位)工作。他说,在那里,除了本身的工作外,“我们这些个臭知识份子,就喜欢想问题、找书看。”但是,因为文革,加上是在县以下的工厂,想要找点书确实不容易。

  他有一位大连工学院(非常拔尖的工科学校)毕业、学化工机械的同事。郭震远就找他把大学课程的教材全部借来。花了一年的时间,他果真把化工系29门课从头到尾自学了一遍,包括一些需要动手制图的课程。他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这些书。通过自学,郭震远很快熟悉了化工生产,开始了新产品试制和对设备的革新。十年中,试制成功了人工合成冰晶石等三项全国第一的新产品,以及对硫酸生产设备进行了重大革新,多次受到化工部表彰。

  自学完这些教材,无书不欢的郭震远很快又陷入了“书荒”的无奈,开始苦心寻找书籍。有一天,他突然发现锁着门还落了灰的工会里面有不少书。进去一看,是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等等,这对他来说,就像找到了新奶酪。捧起这些书,郭震远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把它们啃了一遍。“外面再闹都和我没关系,我照常读我的书。”同时,这些书也给他带来了很深的感触,即当时我们国家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路线,反而最像斯大林。

  文革结束,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郭震远觉得,路线对了。他说,当时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绪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了,很想要投身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是没想到,到了国家环保局后,他失望了。那时候,中央提出环保是基本国策。但在县以下工厂做过十年基层工作的他,对中国社会的瞭解和观察使得他对于这一说法很保留。他认为,在当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之前,是不可能考虑环保的。就像一个家庭,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会去考虑家庭的装修和美化问题呢?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这也成为他后来选择离开环保局,投身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