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当代电影叙事的秘密轨迹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14:16:12  


 
  《小时代》只能叫网友电影

  王小鲁:一部电影如果被评为烂片,却又吸引了那么多人参与观影,那它就是一个文化事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小时代》当然是粉丝电影,但我更关心的是网络文化如何改变人的感受模式以及对电影的期待。从艺术角度来说,我特别关注它的叙事模式的改变。

  我觉得这是在叙事模式上的一个深刻改变,它对经典叙事有所疏离。在一个经典叙事里面,会有一个非常扎实稳固的结构,在叙事上会有一定的强度和深度。而现在的电影不需要这个东西,也不一定需要有非常好的逻辑。它想展现什么东西,就会迅速地让它的故事流向这个方向,时时刻刻给观众提供快感。当然,过去的电影也提供快感,比如《西部往事》,它的结构非常宏伟,前期的铺垫非常久,过了几个小时才给你一个快感的宣泄。现在的观众可能接受不了这种叙事方式,他需要每时每刻给他一个“甜点”。这就形成了《小时代》这类电影的观影模式,即“不一定讲逻辑,只是给你提供非常好看的场景”。这一段需要什么场景了,也不管叙事前后的搭配是否稳固,就马上把场景给你呈现出来,导致故事迅速转变。这样的电影不叫“观众电影”,叫“网友电影”。

  韩寒是个有“小聪明”的导演
  
   《后会无期》比《小时代》好。但韩寒是初次做导演,他的整个控制力其实是不够的,但他也是一个有“小聪明”的导演。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部电影是比较段子化、碎片化的,都没有耐心去经营一个经典叙事的结构。昨天接触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演员,他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地谈论《小时代》,说一定要好好研究它,这个东西就是我们做电影的要去了解的东西,我们拍东西就得这么拍。郭敬明把上海拍得这么明亮华丽,我们做电影也不要再做苦大仇深,所谓的过分真实性。第六代导演是追求真实性的,这在过去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不再需要“真实性”则意味着电影向网友化时代转型。

  商业化我不反对,唯一觉得比较遗憾的,是大家看片子的风气在转变。我们试图唤起观众看电影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但目前人们选择影片却是只要这个片子票房过亿就看,或者只要排片比较多的就看。



   王小帅:我很珍惜“独立电影”这个称呼

  第五代导演颠覆传统电影美学

  王小帅: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界有一股比较新的形式出现,就是左翼电影的进入。那个时候国内的战争环境催生了一些这样的电影。它带有明显宣传意味和政治观点。而在此之前的电影还是比较娱乐化、吸引化,政治倾向比较模糊。1949年之前,左翼电影和过去国民党时期的娱乐电影是相互叠加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娱乐部分慢慢被屏蔽掉了,政治部分被显现出来,比如像《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但这里面我觉得非常难得有几个片子,比如《万家灯火》,很顽强地脱离于当时明显政治倾向。所以实际上它们流传的时间更久。1949年以后,整个电影开始脱离娱乐状态,连左翼电影已经不存在了,被大一统地变成后来的政治宣传电影,带有很明显的政治意味。

  改革开放以后,电影重新起步。这个变化是由电影学院引导的。电影学院的“78班”中出现第五代导演。中间还隔了个处于模糊状态的第四代。他们的电影,比如:《邻居》、《见习律师》,具有了一些导演化、个人化和生活化的特征,但其变化和倾向还并不明显。它是一个过渡期。因为第四代导演所处的社会和生活的位置让他们处在一个模糊期。到了知青这一代,也就是第五代导演,他们是用新的美学视角诠释,用画面的美学,声音的美学,技术的美学,完全颠覆以往中国传统电影叙事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我不可能做他们那样的电影。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集体下乡,在青春期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我们那时候还小,个体是非常懵懂的。到我们自己做电影的时候,个体的东西就慢慢地浮现出来。并开始进入电影政治形态中。这种形态绝对不像过去左翼电影和娱乐电影之间的冲突,也不像第五代的时候技术化的改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