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实现“三个转变”

http://www.CRNTT.com   2015-01-25 10:46:19  


 
  第二个转变:从发展机构到维护居家生活转变

  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化预防”、“就地安养”早已成为基本共识,减少对养老机构的依赖已经成为各国的主要政策目标。一方面,各国都在积极倡导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推迟或减少残障发生;另一方面,各国也在积极推进各种宜老环境建设,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支持,鼓励老年人独立生活,尽可能推迟进入养老院的时间。在欧洲各国,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养老院是度过生命最后历程的地方”,法国养老院老人的平均生活时间不到两年。因此,住进养老院意味着人生的重大转折,老年人作出这个决定往往都是相当慎重的。

  然而,在近年来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养老机构建设却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强调的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但是,这在实际推行中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考核指标等原因,当前各地在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时仍以硬件投入特别是养老机构建设为主。这种大规模建设,结果是新建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全国养老机构床位平均利用率在60%左右,且居住在养老机构的大多数是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孝道,有关爱老年人的优良传统。让老年人集中居住、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的愿望是好的,但当前这种以机构为导向的标准化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与国际上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总体趋势尚不相符。

  从促进老年人独立生活的目标来看,有关部门应该淡化机构床位建设目标和考核,客观认识机构养老的支撑地位,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在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上。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安全感、亲情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主导地位,需要多方面的创新。比如,要积极发展涉及老年人起居的上门服务,在医疗服务方面要强化社区卫生保健,同时要大力发展家庭病床以及有关的日间照料服务。另外,更要针对大量独居老人积极推进以现代信息为基础的远程和应急服务。

  第三个转变: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化转变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是“新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将显着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发展智能化养老将是养老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目前,中国老年服务普遍还采取主要依靠原始人力劳动和管理的办法,从事简单的服务内容,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从业人员缺乏职业自豪感,护理员的流失率较高。无疑,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人对人直接提供服务。而照料老年人生活是件又苦又累的工作。因此,多数国家的养老服务业都普遍面临护理员短缺问题。当前,中国就业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劳动力不足特别是低端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具体到养老行业,护理员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怎么办?瑞典的经验表明,智能化养老在缓解养老行业劳动力不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智能化手段,可以明显减轻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强度,较好地改善工作环境,从而可以留住或吸引更多从业人员。瑞典养老服务工作的智能化程度很高,移动、洗澡等都有智能化的辅助工具。因此,瑞典养老院很少面临招工难问题。

  智能化的工具还是促进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重要支撑。紧急呼叫器、智能监测腕表等装备,能随时掌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防止意外发生,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智能化辅助工具,能够帮助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提高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自信心。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将明显减少对经济活动人口的依赖,缓解子女压力,释放更多年轻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

  智能化社区服务,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实现老人“小病不出社区”和在社区享受远程专家服务。通过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可以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施、医疗手段、医疗流程等全部实现智能化。这些先进的工作条件有助于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留在基层,帮助老人在社区层面实现“医养结合”,进而增强社区和居家养老的魅力,减少对机构养老的依赖。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进程中,智能化养老应该而且必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智能化养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断发挥出来、增强起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