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台湾两大主流论述的危机与对策

http://www.CRNTT.com   2022-02-28 00:05:45  


 
  在“内在效用”上,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论述”存在两个效用问题:一是“选举面向”上,该论述所面临的“国民认同窄化问题”,近年来岛内认同的大趋势是“单一中国人认同”的逐年递减与“单一台湾人认同”的递增演进,国民党需要重建“‘中华民国’国民认同”所依托的“大中国情结”作为岛内社会的主流认知。二是“和平面向”上,“‘中华民国’话语论述”对于“‘中华民国’”本身“国家内涵”的坚持,在“一中内涵”上不可避免地与大陆主张之“一中内涵”相对立,不能达致对于“和平问题”之彻底解决,需要两岸拿出智慧更新“一中论述”。民进党话语论述的“内在效用”亦面临两个“效用不足”。一是在于“选举面向”上,“台湾主体叙事”特显张扬而过于突出,乃至于其“国民认同动员”效力可能并非建立在其前缀“‘中华民国’”上,而是落实在其后置的“台湾”上,可能不具有字面意义上之开放性,而有沦为“台湾主体性绑架”的认同定位倾向。二是在于“和平面向”上,其相较于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论述”所张扬的“中国要素”,更凸显出“台湾要素”之存在,造致两岸的共同定位由既有之“求同存异”迈向“弃同求异”之可能倾向。其谋求的以“‘中华民国’”之“符号本身”而非“一中宪法”作为“维持和平现状”之工具,难以过大陆一关,而后者才是“现状解释权”之实质拥有者。

  而在“外在功用”上,作为执政党之民进党的“‘中华民国’台湾”话语论述在应用层面的“外在效用”上更可能造致不利之局面,带来“治理”与“和平”之双重困境。如前所述,民进党坚持的“‘中华民国’台湾论述”本身便带有“选举压倒和平”之运作逻辑在其中,其中以“台湾主体性”为主要价值构成论述之重心;而民进党作为岛内执政党其话语论述之变现,一定程度上便是“台湾主体性理念”之变现,会带来“治理”与“和平”之双重困境。

  加以分析可见,所谓的“台湾主体性”,立基于两个要素:一是“本土性正确”,二是“社会自决权”。以本土性为政治正确衡量标准,将自身与在野党区分为“爱台”与“卖台”的对立比较,以公民自决为台湾政治愿景许诺,将自身与在野党区分为“自决未来”与“未来模糊”的两相对照。国民党在这一归类中,被归于“非本土性”的“卖台”与“未来迷糊”的“否定社会自决权”,从而在语境呈现中颇为不利;而民进党通过贩卖“亡国感”,兜售“自决权”来收割选票。

  “本土性正确”与“社会自决权”本身是价值应然,但在台湾的现实语境中会产生异变,带来“和平”与“治理”的双重困境。后者的过度张扬,可能会牺牲更高位阶的价值;而前者在现实语境下的应用,往往是由错误的思维方式导出错误的结果。价值位阶往往体现在发生学链条上之先后顺序,如先有生命权而后方有财产、自由诸自然权利;而“社会自决权”在台湾的过分张扬,导向的是两岸终须一战,牺牲的是两千三百万人的生命权。而“主体性正确”如果是移植于文化认同稳定与宽容精神盛行的社会中,带来的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要素,但在认同分裂、宽容丧失的文化氛围中,导向的是社会中多数派的“民粹暴政”,民主作为整合分歧的机制功能将不再继续,反而成为“主体性派别”谋求政治利益的工具。因而,民进党之“‘中华民国’台湾论述”之变现,带来的可能是两岸的战争,以牺牲更高位阶之价值为代价,同时带来岛内的治理失效,沦为“民粹式治理”之典范,值得深思矫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