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晚清宪政改革:曾是国人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http://www.CRNTT.com   2013-08-25 09:15:42  


  中评社北京8月25日讯/光明网日前登载文章《晚清宪政改革:曾是国人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内容如下:
 
  历史是容易被遗忘的,如今的人们早已忘记了那些曾经为这个古老国家转型而努力奔波的人们,只因为他们没有成功地推行宪政,也未曾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色彩。这一切,和100年前那个飘落的宪政梦一样,都最终湮灭在滚滚的历史浪潮之中。

  百年前议会的遐想

  晚清宪政改革夭折始末

  1910年11月5日,北京东西长安街及正阳门外大街皆张灯悬旗,通宵达旦。灯上统一书写着4个喜庆的大字“庆祝国会”。原来,朝廷晓谕各方,将原本8年的预备立宪期缩短为5年,并允诺于宣统五年,即1913年正式召开议院。

  11月7日晚,在京师督学局的命令下,各学堂齐集于大清门前,学生们提着红灯,列队双行,以军乐前引,高唱歌曲,三呼万岁来庆祝立宪。

  日俄战争让改良派发出立宪呼声

  议院,又称议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监督内阁行政,并对内阁作出的决议拥有决定权和否决权。在20世纪初,议院设立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到底是君主专制政体还是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标准。而彼时的清廷所面临的困局就是,独裁统治已被大部分有识之士所摒弃、唾骂,不颁布宪法、依法治国,统治阶层的合法性就会遭到最根本的质疑。

  这种大规模的质疑发轫于康梁变法。可惜,康有为的思想介于新旧之间,他破釜沉舟式的改革由于过于激烈而夭折。

  1904年,中日甲午之战的十年后,曾经狼烟四起的辽东大地爆发了日俄战争。当日俄两个强盗在中国的国土上大打出手时,主人却只能无奈而可耻地挂起免战牌,宣布在这场令全体国人蒙羞的战争里“严守中立”。

  然而,这场战争却为清廷突破当时政治改革的瓶颈提供了契机。国人在目睹了东瀛小国将老牌的沙俄帝国打翻在地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后,不免又勾起了关于甲午之役痛苦的回忆。

  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和变革要求,终于得到了宣泄的机会。战争甫一结束,素有清议之名的《大公报》便立刻发文称: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在《大公报》的带动下,国内报刊的舆论情绪极度高涨,纷纷利用自己的渠道不遗余力地鼓吹立宪胜于专制,“20世纪举全地球中,万无可以复容专制政体存在之余地”,立宪自由主义乃大势所趋,所向无敌,如果“顽然不知变计者,唯有归于劣败淘汰之数也”。

  据当年的《东方杂志》载,时人见面莫不谈立宪,“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

  朝中改良派们也倾巢出动,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人在舆论的推动下向朝廷上书,请求实行立宪政体。就连当时的驻外大使也纷纷奏请清政府仿效“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政体之国”。在这些上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可行的建议,那就是派遣官员出国考察他国宪政,为中国的立宪做准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