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没有制度与道德,谈何保护学生

http://www.CRNTT.com   2010-05-11 09:59:35  


 
  虽然打着保护校园安全的旗号,这样的保护并不是基于制度、道德和爱,只是应付“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的需要。地方政府不仅重新定义了刑事犯罪学,还向孩子灌输了一种反人道的偏见:精神病人、上访者、对社会不满甚至仅是性格怪异的人,都是潜在的杀人凶手。这种偏见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最好注脚,包含着对一切因个人不能主宰的因素而遭到不幸的人们的蔑视,让孩子对观点和性格不符合主流的人群感到恐惧,并且教导了仇恨。

  母鸡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后代,但做法绝不是干掉隔壁的鸭子。通过践踏其他弱者来保护下一代,这种想法并不比一只母鸡更高明,更何况是挑唆弱者彼此仇视呢?

  以堂皇的目标和重大任务为由剥夺人的权利,会像连环套一样制造不义。因为永远有目标比眼前的目标更加堂皇,永远有任务比眼前的任务更加重大。几天前,河南郑州二七区拆迁办强行拆掉了一所中学的围墙大门,理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无条件服从国家公益事业”。二七区的党政一把手专门赶去看望慰问了“拆迁同志”,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的“奉献精神、克难攻坚精神”。学生说:“围墙没有了,校门没有了,谁来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人出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举着“还我四中,还我高考,反对暴力拆迁”的标语到郑州市委请愿,对他们的回答是:“你们这是违法的行为”,“再不走就把你们的学籍给销了。”

  如果不能保护精神病人和上访者这样的弱势群体,也不可能真正保护学生。因为没有制度、道德和爱的支撑,保护弱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我还记得2004年接连发生的幼儿园血案,同样死伤累累,与这一次何其相似。并不是没有应对之策。《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部的各种规章意见不论,教育部、公安部还专门联合十个部委,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实施效果如何?有2010年的新鲜血迹为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