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唐山大地震 我们记住了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0-07-23 10:50:42  


唐山大地震对建筑界的打击不亚于其之于地震预测和民政部门
  中评社北京7月23日讯/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23秒,32年。24万条生命,16万名伤员,7千户支离破碎的家庭。唐山,让中国人记住了什么?
   
    被重视的房屋:“夺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 
 
  预制板:夺去唐山人生命的“要命板” 
 
  地震过后,人们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假如房子不倒,死伤是不是会减少?当年,唐山大地震让举国为之震撼,对建筑界的打击不亚于其之于地震预测和民政部门。“建筑质量”、“建筑抗震标准”,是唐山大地震后最经常被提及的关键词之一。1976年以前,为了使盖楼速度快,价格相对便宜、质量相对来说有保障的“预制板”在中国房屋中被大量使用。所谓“预制板”,是一种重量轻、成本低的混凝土预制板材,是全球发展中国家贫民区经常使用的廉价的建筑材料。唐山地震之后,人们在倒塌房屋的废墟中发现大量的预制板,使用预制楼板的混合结构房屋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预制板也因此被当地人成为“要命板”。 
 
  现浇板、构造柱、圈梁、设防烈度:唐山之后出现的概念 
 
  预制板的“危害性”其实在当时就已有人提出,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未曾明令要求全面停止使用这种材料,甚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是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在市区停止使用预制板的。直到唐山强震摧毁掉整整一座城市,它在抗震性能上的缺陷才被重视。一种被称为“现浇板”的材料开始被推广。它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以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取代不安全的建筑材料以外,“构造柱”和“圈梁”也是这次地震后被提出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蒋通教授将其成为中国“在建筑物抗震方面的一大发明”。设计和结构以外,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也是在唐山地震后得到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的3次对抗震标准的修订,其中一次就发生在地震后:1977年,建设部门重新划分了全国抗震烈度区,依据“大震不倒,小震不坏”原则重新颁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了建筑施工规范。如果说唐山大地震作出何种“贡献”,这场灾难引发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考量,可算一笔。

    公开渐成共识:地震决策曾被政治左右

  唐山地震不接受外国援助,只因相信“人定胜天” 
 
  1976年唐山地震后,全世界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冲击波。但当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时,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洗礼的中国,在“自力更生”、“人定胜天”思想主导之下,几乎拒绝了所有外来援助。救灾成了人们自救,重建花了整整十年,有的灾民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住就是半辈子。这样的思维,随着“文革”的结束和人们的积极反思,所幸没有被一次次地重演。

  唐山地震死伤人数曾为“机密”,3年后才被公开 
 
  2005年9月12日,国家保密局宣布,自2006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将被解密。这一消息,受到唐山人和唐山大地震的研究者热烈欢迎,有人还称其为“对唐山大地震”最深刻的反思——对于曾被作为历史“疮疤”的唐山地震真相如何遭遇权力的封锁,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依然历历在目。曾经,最起码的死伤人数被定为“机密”,24万这个数字在地震后3年因“国际辟谣”需要才被公开,整整过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人们才得以从《唐山警示录》和《唐山大地震》等作品中了解当时的真相——但它们甚至都不是来自官方说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