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王焱: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13:42:41  


 
辛亥革命的意义

  传统的意识形态史学,片面强调暴力革命作用。但暴力革命之后又怎么样呢?未见得在社会建制与社会结构上就能取得扎扎实实的进步。上一讲高全喜教授的“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纠正了过去史学的一个偏向,即片面强调暴力革命对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说明辛亥革命不是一个单纯的暴力革命,而是一个可以和英国光荣革命媲美的很少流血的革命。从君主政体到共和政体的转型,也不是暴力革命的结果,而是由于清皇室颁布了“逊位诏书”,把清帝国的权力完整移交给了共和政体的政府。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就由一个君主制国家变成了一个共和制国家。共和政体的缔造,实际上是清代比较明智的统治者,以及北洋执政集团、南方革命党人、各省的立宪派这四方力量合力推动的结果。清皇室自己宣布退位,将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幅员领土,五族一体的共同体移交给了共和政体的中国。所以问题不是什么革命彻底不彻底的问题,有文章说,当时南方的临时革命政府的财政部只有10块大洋。这说明南方临时革命政府并未形成一个理性的政治架构,无法实施有效的统治。

  康有为后来也曾有一些自我省察,说:从戊戌变法到庚子之变,中国之所以每况愈下,“虽诸贼之罪,而亦吾党当时笔墨不谨,不知相时而妄为之,有以致之。”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连梁启超后来在他为乃师所写的传记《南海康先生传》中也不能不承认:“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当时举国人士,能知欧美政治大原者,既无几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动者,亦未能游西域读西书,故其措置不能尽得其当,殆时势使然,不足为讳也。”

  康有为把慈禧太后妖魔化成一个政治丑角,但实际上,变法维新却是清代皇室与士大夫阶层的一个共识,只不过康有为的政治冒险打断了这一进程。几年之后,清政府再度启动变法维新,这也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但反过来说,无论是把革命暴力神话化,或者把革命暴力妖魔化,都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康有为变法失败导致的结果,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在君主制下实现立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而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的这样的制度遗产。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政制模式和文化遗产里,没有多少共和的要素,所以很难得到传统文化的有效支援。20世纪中国的百年振荡与徘徊不是偶然的,因为构建一个共和民主政体的国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段才能完成。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其间中国社会很多思潮纷然杂陈,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话语之争,背后隐含了关于中国社会未来政治走向的重大争论。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的实质含义,其实是主张削平社会中间结构,实现“宰制下的平等”;而守旧派则主张维持某种等级特权的统治。第三种主张是维新变法的稳健派,他们力图通过培育壮大社会的中间阶层,逐渐走向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但这在今天也还是一个有待完成的愿景。没有强大的社会中间层构成独立自主的公民社会,从而形成法治下的自由秩序,这让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时常陷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政治怪圈。在这一意义上,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百年,我们依然如同当年那些知识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可以说,还是维新时代,只不过时代的背景变化了,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在相互冲突的社会政治模式和思想模式中,做出自己选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