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谁偷走了我们的敬畏感? | |
http://www.CRNTT.com 2013-02-15 10:32:07 |
潘采夫:谁偷走了我们的敬畏? 2013年02月04日16:09腾讯文化 现代社会,精神家园荒芜,价值体系沦陷,安身立命的道德感找不到了,应该移植的制度踪迹不见,被嫁接的道德体系又缺少生命力,那还有什么可拿来敬畏的呢? 古时候,西方有个穷木匠的儿子,骑着驴到处跟人谈心,号召人们信奉神,有不少人跟着他走,后来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又复活,他是上帝的儿子,而上帝是全能的神,他曾赐给摩西十诫,作为人间的行动指南。这样的故事记载于《圣经》,千百年来,敬畏上帝,洗涤罪身,行善赎罪,憧憬天国,成为西方人最高的思想行为准则,而《圣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最重要的起源。 比耶稣更早一点,我国有伟大的孔夫子,也很喜欢跟人谈心,这个不得志的官吏,却有着梦回周朝的志向,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也没让国君采纳自己的主张,只好把理想寄托于学生身上。谁也没想到,孔夫子的弟子们,完成了史上最惊人的逆袭,孔子成为历代供奉的至圣先师,他的《论语》《礼记》等,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伦理的核心,主导着国家的政治伦理和百姓的行为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起着耶稣的作用,而儒学也经常被成为儒教。 这样,孔夫子和耶稣就有点接近了。在《圣经.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而孔子也说过一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在地球的东西两个地方,对于“敬畏”这一心理活动,进行了最具奠基性的阐释,也决定了东西两大文化不同的精神气质(敬畏这个中文词,应该是朱熹发明的。)。通常认为,基督教的敬畏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他们从不敬畏人,哪怕是圣人,这可以称为“一人之下,众生平等”,基督徒对于上帝创造的世界负有责任,他须听从良心的驱使,并接受上帝的监督。而孔夫子的“三观”,既号召人们听从天命运行,又听权势人物的,还要听所谓圣人的,因为他们是伦理纲常的化身,但这种人对人之间的敬从,使人与人的不平等成为天命,从而导致顺从与奴役的文化。 对于基督使人进步,儒教使人落后这样的理论,历来有很多争议,但有一点并无太大分歧,即东方和西方,曾经都有很悠久的敬畏传统,只不过西方信仰一神论,而东方除了侍奉儒家,还敬畏道家、佛祖、鬼神、因果报应等等,有点泛泛,也有点不太入心。但关于敬畏,东西方有个最大的不同,在西方,上帝的虽然信号时强时弱,但始终没有退场,而在中国,在最近的几十年,敬畏的传统遭遇了千年之劫,作为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纽带的“仁”“义”“礼”“智”“信”,它们都齐根断了。 欧洲经历过上千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着整个欧洲,教皇甚至有权废黜国王,由于宗教裁判所的臭名昭着,中世纪一直被描写为黑暗的世纪,仿佛一无是处,一无可取。但我总怀疑这个说法,如果黑暗的历史那么久远,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文明大发展就真的像从天上掉下的。我感觉,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到大革命,必定有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而中世纪内部,应当孕育着现代文明的萌芽,并在合适的时间瓜熟蒂落。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