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中评智库:两岸三农交流合作变迁与效应

http://www.CRNTT.com   2023-09-09 00:02:03  


 
  (四)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强化了台湾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台湾的宗庙和乡村文化基本都源自祖国大陆带去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在抵御外来西方和日本等文化侵略过程中得以强化和发展,天人合一观念深入人心,以尊崇神农大帝、黄帝、八仙以及关公、妈祖、保生大帝、三山国王、土地爷等为代表,中医药养生普及化,佛教生活化,生活礼仪和祭祀程序与大陆一脉相承。台农台胞来大陆后往往去寻根和到祖庙祭拜,两岸同祭神农(炎帝)、黄帝等,加强了对炎黄血脉与宗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海峡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中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海峡两岸农业农村合作交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重视与反思。

  (一)交流理念较为局限,重农业轻农民、农村

  一是局限于眼前忽视了历史与空间的整合,对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是自古以来两岸往来主要形式和共同发展的基础缺少关注。台湾地区发展始于闽粤农民陆续移垦台湾带来了传统的农业品种、农耕及渔猎技术和农产品贸易,形塑了台湾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色。从清末沈葆桢、刘铭传等在台湾兴修水利、开矿,到蒋当局退台后借鉴中共的农村和土改政策改造台湾社会,再到近年陆续推出“农村再造”计划和“地方创生”计划,都符合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历史必然。

  二是两岸“三农”交流与合作重农业轻农村、农民,过于关注农业的经济价值,大陆购买台湾农产品和建立农业园区等都是让利惠台为主,对两岸基层农民在农村农业综合治理上的整合效益关注不够。

  三是两岸“三农”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大陆单向性惠台为主,双向交流有限。其主因是台湾地区存在诸多政策限制。

  四是台湾地区许多政客对两岸“三农”交流合作过于政治性操弄,忽略贸易规则和人文底线引发大陆民众不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