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都是农民:30年来大陆城市与农民的纠葛

http://www.CRNTT.com   2009-03-09 10:14:38  


 
  全民发红包在这两年里,已经不是什么壮举了,而是具有普遍色彩的方式。而红包又都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社会主义的福利特色体现了它的关怀性。

  这导致了近两年农村的新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使得安居乐业变得可能。更多的人从农村搬进小镇,小镇也开始有自己的房地产事业了。

  经典回放:南街村、东莞发红包

  城市化纠葛:CBD与城中村

  在广州,CBD与城中村互相咬合;在北京,CBD驱走城中村;在上海,CBD避开城中村。有人说城市化就是水泥化,而城市要经济化就是要CBD化、开发区化。

  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中国的城市发展之痛、之败笔,都在于发展模式的单一。早期城市发展有工业、后来有私营经济、再后来有虚拟经济、然后就开始卖地了。中国市民的消费热潮也从家电、家居、数码产品向品牌服装、车、房转移了。

  后来发现房地产是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柱,既有GDP贡献,又有税收,兼顾修马路与绿化,还有城市形象与政绩。城市化运动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是最常见的模式,于是就有了拆迁、回迁、就地上楼、钉子户。北京人曾笑言,本地土著都被赶到四环外了,拆迁获得一笔补偿金,又买不起附近的商品楼,只好到四环外买房子,后来四环外也买不起,就往五环外搬。一线城市的中心地段,住的不是老市民,而是新城市人:新富阶层、创意阶层、白领阶层。常常叫什么魏家村、史家屯的地名,其实已是城区的一部分,城郊结合部不断外移,城市包围圈扩容,城市容纳更多的混居者。

  但城中村的风景亦屹立不倒:大杂院、小弄堂、牵手楼,城中村的村民顽强地在城市里展开拉锯战,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史上最牛钉子户在重庆,将五星红旗插在已成孤堡的屋顶,多少显得壮烈。

  租住城中村的,以外来务工人群为主,里面多有农民兄弟,在城市里讨生活,他们的很多工作,是城市运转的一部分,也使得城市变得更加舒适、方便、成本变低。

  经典回放:重庆钉子户

  阶层纠葛:歧视与反哺

  以前崔健唱“农村包围城市”,现在大家读“田园诗”。愤怒没有了,生活方式变了。但对阶级兄弟的歧视仍然存在,许多专家提出,“农民工”一词即有歧视之意,而市民对农民的那份嫌恶,可以说是骨子里的,阶层形成的威力多么之大,哪怕是亲属,也会有巨大的分野,文艺家在《中国式结婚》的电视剧中多有描述:两个大学生结婚,乡下小伙子娶了城里老婆,于是处世矛盾和人生价值观就展开了冲突。而在中国曾经掀起了讨论巨浪的“河南人惹谁了”,诸多版本的出现更是将歧视推向高潮,但随着社会观念演进,这种提法终于烟消云散。

  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城市需反哺农村的思路了,大意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是城市,而这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农民们自给自足、纳税、种粮、交最高的电费,享受最低的福利,支持工业发展、城市建设,让祖国更美好,他们被遗忘。现在,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城市需要运用一切资源、资本,去开发农村、帮助农村,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扶持策略和优惠政策。

  对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直是个热烈的话题,如何将财富向低收入群体转移,让社会保障能满足他们的生活。美国政府羡慕中国能将医疗、教育的包袱在家庭内解决,而不成为社会性的负担,但中国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如何让农民脱贫的问题,一个方法是就地上楼,成为城镇居民,另一个方法是提高农民收入。30年前,中国有10亿农民,占总人口的80%;现在,中国已消化成7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5%。所以中国的治理有一句政治名言:“任何小事,乘以10亿,都会变成大事;任何大事,除以10亿,都会变成小事。”所以有两句幷行不悖的口号,构成两种逻辑:“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典回放:《河南人惹谁了?》

  就业纠葛:农民工交响曲

  1.2亿农民工是不久前的官方统计,人们这样描述,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农民工。还可以这样描述,在城里,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农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