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国人在台成禁忌话题 两岸需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耿 曙:马英九即使现在不能在两岸政治上做太多的事情
      也应该为未来处理相关问题有所准备

  我觉得刚刚吴老师的发言,把整个认同问题的讨论,放到一个非常清楚的框架里。这两种力量一方面是彼此交错、一方面是相互对抗。在这样一个框架里,我觉得很多东西可以得到非常明确的厘清,然后我们可以看到怎么具体去行动,我觉得就像刚刚黄老师所说的,寄希望于两岸知识菁英,我认为这是一个方向。

  因为知识菁英也是行动者,可以在文化层面开始做些事情。刚刚张老师说的台湾认同之所以变化这么快,其实关键在过去这些年当中对“台湾意识”的构建(construction)。比方说20年前,我们问一个人,你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因为当时思考这个问题的框架(framing)是文化,是不是中华文化的一分子?但今天被问到同样问题时,台湾民众思考的框架是国族:如果你不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话,你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啰。结果认同中国的比例就急遽下降。

  这样的转换,主要出自知识菁英的建构。当年李登辉他们也是透过像是“生命共同体”这样的提法,把之前的 framing 扭转过去,因此建构出排他性的台湾认同、台湾国族主义。另外,我们也知道,能跟羽翼已成的台湾国族主义抗衡的,应该就是中华文化,也就是刚刚谢老师说的,我们如何去找传统文化 compatible 的部份,以此为基础,凸出两岸相同共通的部份,从此把 framing 扭转过来,而不是硬去改变民众立场──在多元社会中,这样的工作太困难了。

  然后,我同意刚刚吴老师说的,马英九现在可以不一定要做很多,但他应该要“准备”做些事情,也就是说他应该去想、或有人去想诸如两岸定位、两岸走向之类的问题;这样的大问题不一定能够马上端上议程,但是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准备,以后拿出来的东西恐怕会是支离破碎、又是左支右绌、最后里外不是人。所以,我们可以等,但是不能空等,要一面计划一面等。

  谢大宁:知识分子既要做两岸政治框架的提出者也希望做框架的诠释者

  回到我原本的看法,总结来说,我们能做的是比较完整地表达两岸基本的政治框架:如何处理“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中国等等,都要有一基本的框架。这个逻辑构想基本应该由知识分子来发动或提出(虽然知识分子无法亲自推动),然后“寄希望于两岸当局”,而且也许某种程度上更寄望于大陆当局,因为在两岸整个框架上,大陆拥有更大的推动空间。

  知识分子主要是提出建议,但即使是政治人物准备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它在推动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层面属于诠释的层面,因为政治人物推动的框架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也不易成功。所以,知识分子既要做框架的提出者,也希望作框架的诠释者,而且还要针对这个框架所衍生出的种种问题,比方说民族主义等问题,需要有一个不断诠释的过程,而这些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