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国人在台成禁忌话题 两岸需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谢大宁
 
  谢大宁:两岸关系物质化未必有利于两岸未来整合

  认同问题就知识言,涉及许多政治专业,这不是我的专长。但撇开知识问题,则每个人当然都有种种涉及认同的层面。就做为这一代的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台湾成长的中国人,我不只在情感上关心这个问题,而且这几年也以实际的行动关注这个问题。刚刚黄老师提到,2004年民主行动联盟的成立,其实我们背后一个非常关键性的思考就是认为,如果两岸问题不彻底解决,台湾现在的所有困境,将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真正获得突破,当然,在这状况下,认同对台湾的每个人而言,也就必然会一直处在虚悬的状态下。这样的想法对我而言,当然早就形成了,可是原先我只是以学者的身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2004年之后,我们则开始以一些实际的行动来试图解决这问题。 

  当时我们就知道,虽然没有经过实证研究,但光凭我们对台湾社会的某些感觉,就可以瞭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其难度是极高的,政治人物也不太敢碰这一块。比如说,刚刚吴教授提到的马会怎样走?这涉及台湾现实政治的制约,造成整个台湾的政治权力运作上,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空间;马在认同问题上只会不停地向绿那边倾斜。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马的个人特质使然,但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国民党已然丧失灵魂所致,当然归根究底,这是台湾政治现实、各方力量拉扯,综合作用的结果。于是这也导致了在马上台后,他在两岸上只敢碰经济这一块,这样一来,也就是逐渐将两岸关系物质化了。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不只是马英九把两岸关系物质化,大陆采取的各种惠台政策,实际上也是在把两岸关系物质化。其结果,事实上不会形成对两岸朝向整合的真正推动力量。因此,我们认为,两岸必须有一个真正能产生整合作用的基本框架出来,否则整个趋势仍然是危机重重的。但坦白说这个框架可以由我们先构思出来,然而由台湾来发动的机会不大,必须要由大陆首先主动发动。只有大陆主动发动,台湾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做这件事情的立基点。

  大陆不能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来寻求解决台湾问题 

  马英九执政后,我们认为,民主行动联盟应该以两岸统合学会的方式,提出一个解决两岸问题的框架,主要是希望让大陆瞭解到,两岸问题,如果真想和平解决,只有循这样子的一条路线,才有可能解决;大陆如果想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狭隘国家主义,是没有办法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也就是说,如果不给“中华民国”一个地位、一个空间,两岸的问题是不可能平顺地得到解决的。 几年前黄老师提出一中两宪的构想,也就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里头有两个宪政秩序实体。这样的框架其实是从亚中的“整个中国”的概念建构来的。我们认为,如果这个框架可以用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展现的话,两岸问题也许有真正解决的可能。

  台湾没有建构整个中国的能力 但是胡锦涛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当然,“整个中国”是一个待建构的框架。在现实政治的运作上,台湾没有能力建构“整个中国”,可是胡锦涛却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大陆只要不要以任何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方式把台湾吃掉,也不要用一个民族主义的方式去和美国、整个世界秩序对抗;大陆要向台湾释出一些善意,让大家都感到安心,让台湾安心在这个框架里头,然后我们再逐步的来推动。没有这样一个框架,没有把双方的某一些症结解开来的话,用任何技术性的手段,几乎都没有办法解决两岸的问题。

  两岸也可以从文化上着手整合问题

  另外,我非常同意刚刚耿曙兄提的一点,即不只是从框架上着手,还有从文化上着手。可是现在的这种文化上的着手方式,比如说谈谈两岸的血缘,妈祖庙的交流之类的回溯方式来谈文化,这种认同是缺乏开创性的。又比如说谈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这当然很好,但也有将文化落入物质化的危险。所以这些作法对真正问题的解决,我也认为大概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我们不论是谈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治,或者谈“特殊的两岸关系”,文化议题都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正视的东西。文化的议题不一定直接导向民族主义,它也许有某些东西可能具有共同基础,譬如说一些情感上的层次,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基础,可是如果我们不去刻意的强调那个层面,而是正视文化的力量在整个认同推动的过程中它所可能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它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助力。但是一定要注意从文化的创造性层面来考虑。这问题牵涉面实在非常广泛,不是我们今天这个题目所能涵盖的,所以我只能简单的提一点,希望以后能有专题再来讨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