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国人在台成禁忌话题 两岸需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09-09-10 00:24:58  


耿曙
 
  耿 曙:面对台湾分裂的社会 马政府的论述分裂在所难免 

  刚刚吴老师和杨老师都提到,我们新政府两边不讨好的情况,可是我觉得这样的拉扯或分裂,其实是来自台湾的政治结构:本来在统独问题上,台湾就是一个拉扯与分裂的社会。处于这样一个结构之下,为了确保马“总统”第二任能做更多事,所以现政府祇得采取这样左右为难的路子。所以我觉得解决目前左支右绌的出路,可能不在马政府而在对岸。我的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大陆施惠特定团体的效果不大 中共必须思考新的政策方向 

  从胡锦涛主导两岸关系后,对台政策基本上有一个大方向,就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根据实证研究,这个做法的成效有其局限,大陆可能要根据现阶段的实践开展一些新方向。 

  目前大陆的一系列惠台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经济上施惠特定团体,如农民、企业家和台商,二是强化两岸的交流接触,如台生、青年邀访、两岸联姻等。大陆希望通过惠台政策与强化交流,逐渐改变对抗性的台湾认同,促进两岸的统合,但经过数年政策的实施,上述政策的成效还是有限。 

  施惠于农民的政策,因为台湾农产品多是“产销分离”,掌握运销流程者可以因此获利,多数农民则既没得益也不瞭解。而对于台湾企业家和台商来说,大陆的施惠政策,虽然有利于他们的经营,但经过一定的诠释分辨之后,多数人仍倾向“利益归利益,认同归认同”,钱照赚,立场照样。

  就促进两岸接触来说,台生在大陆的学校,相对孤立社会之外,多数仍然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行为规范也是台湾规范。至于大量邀请台湾青年学生,的确有助于改善他们对大陆的印象,认为大陆快速发展,共产党也不那么僵化,但比较深的接触后,反而让他们觉察到彼此的不同,仍然无助改变他们的认同。而大陆配偶,则多希望子女加速融入台湾社会、认同台湾社会,因此刻意强化子女“也是台湾人的身份”。

  认同是政治抉择的最终依据,没有认同做基础的话,利益输送、接触交流再多也没用;以往多认为扩大交流、扩大惠台,将有助于转变台湾的认同,目前看来实际效果有其局限,大陆应该在惠台与交流政策之外,另求突破之道。

  “一个中国”已被妖魔化 两岸未来应致力强化文化基础 

  构建制度平台 对台湾民众而言,“一个中国”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无关;因此,在还不成熟阶段过分强调“一个中国”,反而会增加台湾民众的疏离感,因此不适合作为构筑两岸共识的起点。因此,我认为,未来大陆促成两岸统合的关键,一在强化文化认同,二在构建制度平台;不刻意强调“一个中国”,反能脱身泥沼,大步走向“一个中国”。

  所谓制度平台,就是要先承认两岸分治分立的事实,承认两岸在基本制度与生活方式,仍然有所不同的政治实体,再在这个基础上求同存异,我想“一中两宪”、“基础协定”等构想,就是基于类似的思路。而凸出双方共同的文化基础,更是釜底抽薪的办法,绕过两岸几十年的分治分立,直接从传统文化把两岸连结起来,建构两岸共用的文化认同。具体做法比如说,大陆可以在更多的场合强调,台湾保存传统文化最完整,大陆可以从文化交流中借鉴。或者像是未来的国台办的发言人,可以找一个会讲闽南话的。 

  黄光国:认同问题要摆在整个中国文化变迁来看

  我一开始就说,今天我们的认同问题,要摆在整个中国文化变迁的脉络中来看,要摆在多元世界体制中来思考。所以我赞同耿教授的说法,先找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架构,大家一起来思考未来我们文化会如何变迁,然后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台湾的现代化进程走得比大陆快一些,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台湾现代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可供大陆参考,失败的教训也值得大陆吸取借鉴,以免重蹈台湾的覆辙。过去,两岸的中国人走了太多不必要的坎坷道路,造成了许多人的不幸。今天,我们现在一定要冷静面对历史,面对现实,然后看未来该怎么走。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来谈认同问题,我觉得才比较有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