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文字游戏兴起:有话就不好好说

http://www.CRNTT.com   2012-08-16 14:49:21  


 
  戏仿的西方传统

  一种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

  戏仿把虔诚、严肃、永恒、稳固、绝对、不可变更等这些与神圣性相关的概念降格,从而使下层民众在反抗思想禁锢中获得自由的快感,也就是巴赫金所提出的庶民的“狂欢”。

  文/谭山山

  上世纪40年代,英国《新政治家》杂志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征文活动:邀请读者模仿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写作,并从中挑出最优者。格林本人化名参加了此次活动,结果令他意外:他只得了第二名!

  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说,语言能力是人脑的特性之一,儿童天生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语言天赋说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因为学会语言是一回事,纯熟地运用乃至达到玩味文字的程度,不经过训练是做不到的。但如果说系统的语言能力来自学习和模仿,就说得通了,因为词汇和语法不可能凭空出现在脑中。就拿文学创作来说,一个创作者的起步,多半避免不了对自己钟爱的文学大师的借鉴和模仿。像认为“艺术模仿生活也模仿艺术”的戴维.洛奇,他早期的创作就受到詹姆斯.乔伊斯、亨利.詹姆斯、格雷厄姆.格林等名家的深刻影响。

  不过,即使模仿格林厄姆.格林模仿得再像,甚至比格雷厄姆.格林还像格雷厄姆.格林——就像《新政治家》那次征文活动的冠军那样,你也永远不是格雷厄姆.格林。模仿之后需要创造,戴维.洛奇的做法是,通过一种后现代意义的、具有自觉审美意识的“戏仿”,完成对前辈的颠覆和超越。很多作家也是这么做的。美国文学理论家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认为,“对某个模式有意的歪曲模仿可能产生出一个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M.H。艾布拉姆斯这样定义戏仿:模拟某篇作品的严肃的素材与手法或某位作家的创作风格,来表现浅俗或风马牛不相及的主题。

  戏仿译自英文parody(台湾译为“派乐地”,相当精准传神),又称戏拟、滑稽模仿。它既是一个语言学策略,也是一个文学术语,是欧美文学的一个传统。美国文学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这样定义它:模拟某篇作品的严肃的素材与手法或某位作家的创作风格,来表现浅俗或风马牛不相及的主题。

  戏仿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及“首创戏拟诗的塔索斯人赫革蒙”,他用“戏拟诗”一词评价赫革蒙对庄严史诗的滑稽模仿与改造。而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戏仿作品,要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那就是塞万提斯于1605年出版的《堂吉呵德》。塞万提斯在序言中声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他用夸张荒谬的情节,游戏的态度模仿,完成了反骑士文学的目的。从此,戏仿不再被认为是低俗的、拙劣的模仿。

  19世纪,戏仿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青睐。那个时代,有钱有闲阶级出现,他们有消费文学的需求,文字游戏因此成为流行的娱乐方式,戏仿就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因为戏仿戏谑的是众人皆知的经典,只有那些了解并非常熟悉经典的读者才能读出戏仿作品的妙处,所以在19世纪的有闲阶级看来,能读懂它们并津津乐道,显示了自己智力上的优越。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戏仿文的反讽和幽默意味的,如果能读出它在源文本之外制造的意外、惊奇及新的意义,那简直是神级解读。

  苏联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则将戏仿提高到哲学层面,认为戏仿通过文学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对于中世纪的戏仿者来说,一切都是毫无例外的可笑,诙谐,就像严肃性一样,是包罗万象的:它针对世界的整体、针对历史、针对全部社会、针对全部世界观。这是关于世界的第二种真理,它遍及各处,在它的管辖范围内什么也不会被排除。”

  巴赫金认为戏仿是一种“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就像他评价拉伯雷的小说:“一股强大的向下、向地球深处、向人体深处的运动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拉伯雷的世界。……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急速向下,集中到地球和人体的下部去了。”戏仿把虔诚、严肃、永恒、稳固、绝对、不可变更等这些与神圣性相关的概念降格,从而使下层民众在反抗思想禁锢中获得自由的快感,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庶民的“狂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