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余华:现实更加荒诞不经 文学高于现实是不可能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8-08 14:43:19  


 
  余华:我两年前去美国,我的编辑说美国一年只出两万多本新书,中国现在出到30多万种。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大量书店倒闭,出版社马上缩小出版的规模来度过危机,而中国根本不管有没有危机,仍然大规模出版。再举个例子,中国的一本文学书卖到2万多本就算畅销书,哈金说在美国他的一本书卖到7万多册,也不算是畅销书。在美国一本书卖到2万册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一年出版的书并不多,而中国出版的书太多,相互就抵消了。

  中国的文化产业,它不是孤立的,和我们的市场环境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体制是三十多年以来变化最少的那一块,仍然是国家控制,不管新闻还是出版。私营文化公司想出书,只能去拿书号……我们的文化体制是畸性的。

  我2003年去美国的时候,《纽约时报》有个记者的抄袭事件,引发了总编和副总编的辞职。这在美国是大事件,因为涉及到信誉问题。这次《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文版出版时,我在纽约,以前《纽约时报》约我写文章的评论版编辑来看我,说美国的《新共和》周刊想约她写个书评,知道她和我很熟悉以后就不让她写了,因为他们要独立的书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些全国性的大报纸,有一篇很好的评论,即使这个作者是第一次出版的一本书,精装本也可以多卖几千册。在中国,书评不可能对书的销售起到实质的影响。我们报纸上的书评大多不是和友谊有关,就是和金钱有关;我们的很多销售排行榜也是假的,是可以花钱刷榜的。

  南都周刊:看到一种说法,《第七天》走的路子是国外特别喜欢的路子,说您是摸准了不想再“讨好”国内的读者了。

  余华:这样的声音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们以前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兄弟》出版后又说《兄弟》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去年年底人民大学有一个关于茨威格的会议,我去参加了,来了很多人大的学生,他们对我很热情。站在一旁的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院长,他来到中国不久,他告诉我,他到北京后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的小说是写给外国人读的,他看到很多大学生拿着我的书,他说他知道中国的读者喜欢我的书了。虽然我在二十多个国家出版了小说,在其中一些国家也受到欢迎,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读者像中国的读者那样热情地关注我。《第七天》刚刚出版,我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解中国读者对这本书的看法,国外还没有出版,我不清楚。

  南都周刊:对于大家永远都会拿你的新作和《活着》比,你怎么看?

  余华:去年是《活着》发表出版后二十年,仍然印刷了四十一万册,这些年来每年三四十万册的印数。我很清楚,如果没有 《活着》的话,《兄弟》出版时不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第七天》也不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当然也不会受到这么多的批评。所以读者总是习惯拿我的新作和《活着》比较,现在我也习惯他们这样的比较了。

  记者:易小荷 2013-08-07 09:44

  (余华简介:余华,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着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