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国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11:53:31  


 
望教者:一些问题没有想通

  有一个徘徊在信与不信边缘的特殊群体被称为望教者。在调查中,一类被称作“知识型望教者”的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据很高比例。调查结果中,分别有24.6%和23.6%选择了对《圣经》文本、与基督教相关的文化现象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感兴趣。

  陈奇佳认为,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更加理性了,而“知识型望教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很正常也很普遍。

  “我喜欢看西方哲学史,从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基督的文化,后来也去看《圣经》,”王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物理专业的研二学生,现在参加的这个校园团契,是通过大学好友的介绍。

  王鹏手中拿着一本中英文翻译的大版本《圣经》,他习惯用同样的语言和新来的同学交流:“来这个团契已5个多月了,目前我还没有正式信它,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没想明白。”

  “整天待在物理实验室搞研究,和其他人、事接触的机会太少了,通过这个集体能接触到不同专业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都能互相学习。”王鹏性格内向,来到这个群体后变得愿意主动和人交流了。

  五个月来,让王鹏一直想不明白的,除了信仰者每天祷告时所崇尚的“主”之外,更多的是造物者与被造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生死。王鹏说最近一直在看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希望自己理性地认识基督。“在一些问题没有想通之前,自己还是无神论、无信仰者。”

  对王鹏来说,接触基督让他对西方哲学以及文化史能了解更多,“看这么多书,再去思考一些问题,令自己在枯燥的研究之外找到了更为有趣的知识。”

  五个月的相处,王鹏和这个团契的所有成员都不再陌生,不时会有一些活泼的女孩子过来和他打招呼,“大帅哥,好久不见,”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一角传来,王鹏有些脸红。

  “除了每周四晚的大学生团契活动之外,还经常组织出游、交流会等活动,说实话,挺开心的,每天面对枯燥的实验室生活,通过这种交流让自己更充实。”但王鹏不停重复自己还是非信徒,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用眼睛去看、大脑去思考。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姓名为化名。感谢彭训文、孙鹤龄对本文的帮助)

大学完全可以有这个底气

  大学生不会因为传教活动的增多就去选择某种信仰

  大学教育应该如何看待大学生的信教问题,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课题调查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认为,大学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也“完全可以有这个底气”。 事实也证实,虽然“传教活动更密集了,传教渠道更多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又不太好,但大学生信仰者的比例却没有明显增长。”

信教人数没有明显增长

  能否详细谈谈做这样一个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设立了100个左右的研究基地,其中宗教学研究基地设在人大。这个研究基地除去承担学理性的研究课题之外,也会就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做一些实证性研究。

  2002年我们就做过一个类似的调研,但当时只限于人大校内,想拿人大当一个样本,大体上了解一些情况。这次的调研可以说与上次有所衔接,当然也有所扩展。这次涉及的范围比较大,从北京市37所高校回收了12000多份有效问卷。近30年的中国,各大宗教都有较快的发展,而比较突出的是基督教。以前所做的调研,主要是针对基督教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的特点,而近年有一些变化,到底是怎样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特别清楚的回答。当然也有一些类似的调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样本量往往不够,获取渠道也不够直接。

  这样的调研可能更需要平视的、直接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调查”。如果是老师对学生、主管部门对下属机关,恐怕都会有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向陌生人表达自己对宗教信仰的看法,目前还是有些障碍。所以我们的调研是学生对学生,学生是调研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畅通,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另外,近些年总是听说大学校园里的传教活动比较多,我自己的学生就告诉我,他们在学校里碰到过多次。这些校园传教者在过去的中国是不太容易存在的,而现在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也很想知道大学生究竟是怎么看待和面对这些问题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