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国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11:53:31  


 
  对于现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您看起来比较乐观?

  我是比较乐观。大学生发生任何事,都会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所以大家总是说这一代的大学生怎么怎么样了。我自己真的没那么悲观。每一代人差不多都认为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是很成问题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其实这种感叹大可不必。我相信这一代小孩的想法在他们上一代是没有的,他们能享受的知识资源、思想空间和独立判断的机会,也是前一代人没有的,所以我不觉得这是坏事,也不觉得这问题多么严重。

  那大学应该怎么办?只能用传统的方式加强思想工作吗?我看未必。应该说这些年来,中国的大学已经建立起一种更加和谐、宽容的思想环境,越来越多地容纳并倾听不同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觉得大学生对基督教的态度已经不是简单地皈依或者拒斥,而是他们的不同理解。他们的接受或者反感都是他们的理解。而这一代人对基督教的理解,也就是未来中国对基督教的理解。

宗教和信仰是两回事

  实际生活中,很多大学生信仰者都是有家庭信教背景的。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很多,有些人是生下来就受洗的,还有一些人是后来皈依的。就西方传统而言,生下来就受洗的人也要经历一种自己的选择。因此天主教传统里有一种仪式,叫confirmation(坚振礼),就是你要去confirm你的信仰。因为你受洗是父母安排的,但等你到了12岁,你要去confirm自己到底信不信,到那个年龄,他们认为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断了,这就是天主教很隆重的坚振礼。天主教很重视坚振礼,原来只有主教才能主持这一仪式。这可能说明:信仰是不是你真正的选择,是不是你自己的、严肃的选择,基督教的传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这在中国就更不奇怪了,基督教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基督徒,但这个选择的过程可能会很长。

  举一个例子,林语堂的父辈就是福建最早的华裔传教士,所以他从小就跟基督教结缘,这无所谓选择。但是当他读书、自己思考以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直到晚年才重新皈依基督教。因为他总是觉得有问题,不能那么容易就接受这个信仰。林语堂的《信仰之旅》这本书,我觉得对中国年轻人极有可读性。其中写道:现代人的信仰太容易了,牧师做的工作,就像一个航空公司代理人的工作。你想去加尔各答?好,到我这里买一张票,剩下的你就不用管了,连行李我都给你运过去。如果信仰的旅途就像我去加尔各答旅行一样,把自己交给牧师就万事大吉,他认为这个信仰未免太容易了。太容易的信仰是最脆弱的信仰,一钱不值,林语堂不要这么容易的信仰,宁可更难一点,于是才有《信仰之旅》。

  其实现在有很多传教人基本上就是扮演航空公司、或者旅行社的角色,我劝你信,你赶快去,三日游,很便宜,交点钱,保证给你送到,送到了你也踏实了,精神有皈依了,心里的问题有着落了。这很可笑。这也许是宗教,但绝不是信仰。宗教可以是一种体制性的教会生活,而信仰必须是认真的选择。所以,教会中人也未必就有真正的信仰,所谓“信”了才能谈论宗教信仰,这本身就是极其荒诞的。如果宗教只需要一种狂热、虔诚,不需要认真、理性的思索,那么不仅可疑,而且可怕。可以同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相互协调的,不可能是这样的“宗教”。

  如果说当今世界的宗教普遍存在着什么问题,我相信一是极端的世俗化,二是极端的非理性。

  前者是借助宗教过一种世俗的奢华生活,有一位宗教前辈临终前曾对此有过非常严厉的斥责,说这些人根本不修功德、不读经书,整天追名逐利。这其实是现实的一部分。

  第二种极端非理性的危险,简单说就是当今的种种“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或译“基要派”)。原教旨主义走到极端,只有宗教的狂热,却谈不上真正的信仰,其危害有目共睹,绝不亚于宗教的世俗化。

  应如何看待一些大学生因精神追求而信仰基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